当前位置:首页 > 小康研究

甘肃天祝:扶贫攻坚圆贫困群众小康梦

来源:甘肃日报 发布时间:2014-07-14 08:50:04

  近年来,天祝县坚持基础建设、产业培育、移民搬迁、智力扶贫、社会帮扶五路并举,因村制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劳则劳、宜迁则迁,走出了一条发展有设施保障、增收有产业支撑的稳定持久的脱贫致富路子,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扶贫攻坚进程,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转型跨越的快车道。

  天祝县是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四省藏区扶贫攻坚片区县。根据国家新的扶贫界定标准,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扶贫对象有8.76万人,贫困面达50.8%。2010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1亿元,撬动各类行业资金集中投向扶贫开发,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22万人,贫困面下降到32.9%。

  产业扶贫,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天祝县立足于独特的地理、自然、气候资源,大力培育高原特色产业,以产业化扶贫项目为载体,加快构建“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着力培育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以暖棚养殖为主的草畜产业、以高原夏菜为主的高效农业和以马铃薯全膜垄作为主的旱作农业,探索出了一条高原地区发展特色农业富民强县的新路子。2010年以来,县上每年安排1亿元以上财政资金扶持设施农业发展,同时累计注入担保资金2.05亿元,发放妇女小额贷款6.86亿元、双联贷款5.3亿元、双业贷款4.23亿元,先后建成华藏寺镇栗家庄高原设施林果效益试验示范园、打柴沟镇上河东日光温室示范点、哈溪镇东滩人参果示范园、松山镇阿岗湾红提葡萄示范园、华藏寺镇野雉沟生态养殖示范园等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初步形成了以人参果、红提葡萄、高原夏菜、马铃薯、食用菌、天祝白牦牛和天祝肉用细毛羊为主的基地化生产格局。2013年全县特色种植面积达到38.35万亩,建成高原夏菜生产基地9.2万亩,旱作农业种植面积达到9.07万亩,饲草料种植面积达到27.41万亩。设施农业累计达到8.53万亩,规模养殖场(小区)达到256个,设施农业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特色种植业产值达9.66亿元,畜牧业产值达5.02亿元,特色农牧业收入占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组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372个,培育和引进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多个无公害蔬菜品种和白牦牛系列产品分别得到国家绿色食品质量认证、产地认证、有机食品认证。

  下山入川,加快高深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山大沟深、地域分散、干旱少雨、生存条件严酷是天祝县贫困的根本原因。全县有近5万农牧民生活在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和高深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难度很大。针对这一现实,天祝县把移民搬迁作为解决贫困的有效途径,坚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要求,积极整合各类项目资金,集中力量办实事、办大事,移民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从2010年起,先后建成了华藏寺镇红大口、华藏寺镇黄草川、松山镇红山根、天堂镇天堂村、打柴沟火石沟、古浪县黄花滩、凉州区四坝、黄羊河农场等28个生态移民安置点,累计组织搬迁移民6587户29670人。其中,2012年至2013年,全力实施“下山入川”工程,通过市内农林场安置、毛藏库区移民新村安置、县城安置、县内易地搬迁安置、县外安置、劳务移民和教育移民等多种方式搬迁移民4517户21449人。今年以来,以南阳山片为重点,全力推进“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至目前,已完成移民1124户4810人;在松山、西大滩、东大滩等9个移民乡镇,共落实南阳山片移民691户2704人,占计划任务户的72.3%。生态移民工程的深入实施,使全县退出耕地10.7万亩、草原534万亩,不仅有效缓解了人地、草畜矛盾,保护了石羊河流域水源涵养林,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高深山区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困难问题。

  整村推进,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天祝县坚持整合投入抓扶贫,围绕行路难、吃水难、生产难、发展难的实际问题,以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为重点,多渠道整合资金,采取基本建设项目向贫困村倾斜、产业扶持政策向贫困村倾斜、信贷资金向贫困村倾斜、科技扶贫向贫困村倾斜、社会帮扶向贫困村倾斜的“五倾斜”措施,大力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了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2010年至今,先后组织实施了全省首批沿毛毛山浅山贫困片(带)连片开发试点项目和打柴沟镇、祁连乡整乡推进试点项目,有力地改善了项目区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使每个贫困村都培育了一个以上主导产业,80%以上的农牧户都掌握了1—2项增收致富项目。投入水利建设资金6.7亿元,衬砌干支渠道251.47公里,新增农田灌溉面积5000亩,发展牧草节灌面积3000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5.35万亩,治理河道30.15公里,治理小流域15.55平方公里,建成梯田5万亩,解决了4.23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2.9%;实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135项,其中新改建通乡油路(水泥路)212.511公里,通村油路(水泥路)434.917公里,94.7%的乡镇通了油路(水泥路),49.5%的建制村实现了通畅;改造变电站3座,改建各类输电线路272.44公里,贫困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发展条件明显改善。

  智力扶贫,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天祝县始终坚持把贫困人口的教育和培训作为扶贫开发一项重要工作,逐步探索形成了“项目+产业+科技”三位一体科技扶贫模式。深入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培训农牧民10万人次以上,骨干培训5000人以上,累计培育科技示范户1.45万户,培养了一大批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牧民。同时,不断加强农牧业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先后完成各类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试验245项(次),示范163项(次),示范面积达70多万亩,旱作农业、测土配方施肥、大田高效节水等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良种良法的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明显。培育了一批设施农业、高原夏菜、旱作农业科技示范点,起到了典型引路、辐射带动、整体推动的作用。认真开展以“两后生”为主的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先后组织输送贫困家庭“两后生”2855名,基本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积极开展“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工作,为1700名符合条件的补助对象发放培训资金255万元。

  社会扶贫,促进形成扶贫开发合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藏区对口支援帮扶工作,在保留原有国家和省级帮扶单位的同时,又协调天津市、金昌市、武威市和金川公司对口支援帮扶天祝县,为全县扶贫开发注入新的活力。在各对口帮扶单位高度重视下,先后组织考察调研组就做好对口支援帮扶工作进行了考察调研,并有针对性制定对口支援帮扶规划,为对口帮扶支援藏区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2010年以来,全县共衔接落实各类帮扶资金6131.93万元,重点实施了黄草川生态移民示范园、红山根生态移民示范园、打柴沟镇设施农业示范园、工业园区给水工程、小城镇建设、道路建设和人才培训等项目,为贫困群众帮办了一大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责任编辑:黄兴
标签:扶贫, 智力扶贫, 脱贫致富, 小康建设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