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重庆:族谱述写“正能量”时尚祠堂成守望乡愁新载体

来源:重庆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4-08-02 11:49:24

  刘氏祠堂的大厅里悬挂着刘姓历史名人简介。

  江津区石蟆镇东溪村刘氏祠堂外观。 图片均由特约摄影苏思摄

  一个家族的守望 刘氏族谱里的故事和“正能量”

  乡愁是什么?一本浓缩了酸甜苦辣的古书?一座见证了时代变迁的老房子?对于重庆江津区石蟆镇东溪村高寨坪的刘氏后人来讲,它是一种自我的约束,一种“看不见的力量”。

  7月26日,在高寨坪刘氏祠堂里,一群同宗同姓的老少男女,向记者讲述了他们家族的故事。

  一顿“家法” 让众人对祠堂又敬又怕

  高寨坪,距离县城约2个小时车程,这里70%的人都姓“刘”。

  “我们都是刘邦的后代哟!”听说记者要来采访,村口67岁的刘万华特意换上一件崭新的白色对襟服,头发上还特意抹了一道“水摩斯”,三步并成两步,来到刘氏祠堂。

  这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建筑。砖木架构,悬山小青瓦屋顶,檐角上朱红色的龙头飞檐微微上翘,在半空中划出一个漂亮的弧形。祠堂大门的门楣,用俊朗的楷书写有“汉室遗风”四个大字,大门两侧刻有对联“本植彭城枝繁叶茂,门临江水源远流长”,隐约透露出这里刘氏后人心中难掩的自豪感。

  祠堂内是一座四柱三开间的戏楼,一楼一底,两边均设有厢房。戏台前悬挂有楼檐木雕,上面的人物体态婀娜、衣带飘飘,花卉虫鸟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虽然人物的面部在“文革”中被毁坏,但从那些细腻、讲究的刀法上,依然可见当初工匠高超的技艺。

  “过去这里可是了不得的地方。”刘万华津津有味地讲起爷爷告诉他的一段往事。

  当年,村里有个名叫刘贵银的小伙子。有一天,他在与家族里的老辈子交谈时,顺口带了一句脏话。这下可犯了大忌。族中的“房差”(家族中执行“家法”的人)立马亲自登门,将刘贵银“带”到祠堂,只见族长端坐堂前,各房房长一脸严肃立于两旁。

  “长幼有序,名分秩然,称呼自有定序……”族长先是对刘贵银一顿教训,然后让“房差”请出“家法”。

  “家法”是一块一米来长、二指宽的楠竹,打在人身上,便是一条血痕。刘贵银痛得“哇哇”大叫,连连认错。“房差”并不留情,狠狠地打了刘贵银40个板子,最后连“家法”都被打断成两节。事后,刘贵银还自己出钱,请众人吃了一顿饭,以感谢大家对他的“教育”。

  “从那以后,大家都特别遵守礼法,生怕哪天‘房差’找上门来,大喊一声‘祠堂有请’。”刘万华说。

  部分刘氏后人在江津区石蟆镇东溪村刘氏祠堂前合影。

  破旧的族谱记录着刘氏家族史。

  “教子”有方 族谱充满“正能量”

  “我们家族也是‘湖广填四川’时来到这里的。”83岁的刘有定小心翼翼地从挎包里掏出一本泛黄的刘氏族谱,告诉记者。在他看来,刘氏家族最令人骄傲和自豪的不是曾经有多少人做了官,子孙有多枝繁叶茂,而是治家有方、教育子孙有道的家风。

  “从刘氏族谱里的‘族约’和‘家规’里,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正能量’。”石蟆镇文化站站长王忠全介绍,刘氏“族约”和“家规”对刘氏子孙的日常行为习惯、品行道德均有详尽细致的要求。

  如要求刘氏子孙要“赋役当供,若拖欠钱粮,便是不良百姓。”又如,认为“年少子弟往往或嫖赌嚼摇,或滥吃洋烟,俱属可厌,为父兄者,不可不严加约束,父兄而反蹈其弊端者,其处罪与子弟同。”

  王忠全解释,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教育子孙要当一个讲责任的公民,要按时交粮纳税,不能吃喝嫖赌,更不能吸毒。父兄要对儿子和弟弟严加管教,违反规定同样会受到处罚。

  在刘氏“家规”中,记者还看到了“正心术”、“严家教”等内容。

  “小时候,我家也有一本刘氏族谱,放在一个黑色的小箱子里,但爷爷从来不让我碰。”今年39岁的刘飞依然清楚地记得,自己小时候,爷爷经常将“族约”和“家规”念上一段让他背诵,并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一定要做一个正直的人。

  临去世时,爷爷一直不肯闭眼,眼睛一直望着家里的阁楼。刘飞的父亲懂得他的心思,从阁楼里抱来装有族谱的小盒子,郑重承诺自己一定会好好保存。爷爷这才放心地去了。

  “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忘记爷爷的教诲。”刘飞说。当货车司机的他,一直踏实做人、诚信做事,生意越做越好。

  “时尚”祠堂 守望乡愁新载体

  将至正午,东溪村的一位村干部满头大汗找到了刘万华。

  “村里不是新征集了32条村规民约嘛,想在你们祠堂的电子显示屏上展示展示,让大家都争当遵纪守法的好村民。”村干部说明来意。

  “这是好事啊!”刘万华连连点头,“回头就跟几个老字辈商量。”

  几年前,高寨坪的刘氏后人对刘氏祠堂进行了再次维修,并在戏台上安装了一块电子显示屏。除了刘氏家族的内部事务,刘氏后人还利用这块电子显示屏宣传国家政策、村里的新鲜事,颇受村民欢迎。

  “我们打算在刘氏祠堂里不定期地开展一些文化活动,如讲座、联谊等,让村民尤其是走出家乡的年轻人定期返乡,聚在一起,共叙情谊。”东溪村党委书记罗理说。

  “保护祠堂就是留住乡愁。”我市一位资深文化专家称,把祠堂变为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思想文化传播阵地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新做法,在这里,大家共温老祖宗流传下的良好文化遗产,共同守望乡愁。

责任编辑:陈静
标签:重庆,族谱,“正能量”,祠堂,乡愁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