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记访谈

承德市任杖子村党支书张玉珍:春蚕精神铭其志

来源:和合承德网 发布时间:2014-08-05 11:53:21

  “张书记身上有股子韧劲,一般男同志都很难达到,这些年为了村里发展,累得跟胡秃子似的!”65岁的村民张海林说。

  “她的脾气有点急躁,争强好胜,啥活计恨不得一天干完,‘撞钟就非得撞响’” 张玉珍的丈夫刘明俊说。

  今年56岁的张玉珍是个头脑活泛的人。1982年,她贷款买大车跑运输,在全村率先致富。1997年,在村里欠外债90万元的艰难时刻,她被村民们强行“官袍加身”,当上了村支书。从此,在支部书记岗位上连选6届,一干就是18年。

  这18年,她那颗拳拳赤子之心,不知温暖了多少干部群众,不知为群众付出多少辛劳,不知为群众办多少好事实事。经过18年的励精图治,任杖子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民的生活改善了,村容村貌变靓了,硬化道路纵横交错……

  “老蚕忙作茧,吐丝静娟娟”。张玉珍自己失去了很多,却赚得了盆满钵满的民心。

  四个多小时的采访中,张玉珍经常是流着泪在讲述。那泪水中,有忍辱负重的苦涩,有亲人离去的悲伤,也有群众满意的喜悦——7月17日,记者在宽城满族自治县化皮乡任杖子村见到这位不平凡的女支书,近距离听这位“女汉子”讲述当村干部十八年来的传奇。

  关键时候必须依靠党员和能吃苦的群众

  上世纪80年代,养蚕成了任杖子村支柱产业,家家养蚕,渐成规模。小队统一收购,每年产蚕茧10多万斤,红极一时。曾被省里评为“河北桑蚕第一村”。

  1982年,就在桑蚕红火的当口,张玉珍贷款3万元买了大汽车跑运输。村里桑蚕业的发展让张玉珍看到了致富门路。自己购置了烘干炉,从村民手中收购蚕茧,烘干后卖到浙江、山东等地。张玉珍富了,成了村里的女强人,远近闻名。

  在养蚕业发展最好的上世纪90年代,全村栽种坝沿桑14万株,放1100多张蚕帘子养蚕,说“河北桑蚕第一村”名副其实。

  1996年,一场大火改变了任杖子村的命运。村里的茧站被烧,村里背上了90多万的外债。没有人愿意当村干部,村班子散了架。

  “1996年腊月,我被选为支部书记。当时家里有事业,收入也很可观。腊月选上到第二年3月才正式上任,心里真是不想干。亲属们也说,你是女的,村里又欠这么多外债,啥干头?”张玉珍至今记忆犹新。

  一面是要放弃自己红红火火的事业,一面是百姓期盼和信任的眼神,张玉珍经过考虑后选择了“舍小家而顾大家”。 因为她不会满足于自己的“小幸福”,她的梦想是要带领全村老百姓过上好生活。

  “改革开放后,村里多数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再也不像原来生产队时干部‘一句话如山倒’,关键时候必须依靠党员和能吃苦的群众,光杆跳舞不行。”张玉珍说。

  有着敏锐市场眼光的张玉珍认识到,建茧站应该能挣钱。可没钱怎么办?张玉珍和丈夫商量后,拿出自家积蓄,借给村里建茧站。为了省钱,建筑所需的材料,张玉珍全用自家的车拉,村委会一班人肩挑手抬自己动手。

  茧站建起来了,张玉珍又以个人名义向信用社贷款,作为村集体收购村民蚕茧的资金。养蚕业再现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置放蚕帘子达2100多张。通过买卖蚕茧,当年仅村集体就收入2万余元。此后,张玉珍每年都组织桑蚕的养殖与收购。三年后,村集体收入达到6万元左右,村民收入也有了较大提高。

  随着市场形势的发展,养蚕越发的变得“费力不讨好”,养蚕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村民房子多数建在半山腰,山高路陡,吃水十分不方便。尤其是住在南山的村民,靠一个只能用瓢舀水的渗水井生存。为了吃上水,常常需要24小时排队等着舀水。

  张玉珍一直在思考着解决的办法。1997年,张玉珍多方咨询市县的水利技术人员,根据自然村庄分散的特点,勾画了以户联片建设水利工程,同时解决饮水、浇树两个难题的想法。村民们举双手拥护。一场村民自己动手,投工投劳,建设水利工程的活动,在任杖子热热闹闹开展起来。为建设鸭嘴山板栗园引水工程,她每天天不亮就要赶1.5公里的山路,走1个多小时去山上工地。当时时值7月盛夏,张玉珍带着村民头顶烈日,抬沙子、扛水泥,挥锨轮镐挖基础修水池,埋设输水管道。热,就喝口凉水擦一把汗;累,就坐在工地边歇一歇。经过20多天艰苦努力,硬是在高山上建起了1000多米集水管路,60立方米和280立方米两个蓄水池。蓄水池蓄水和入户都不用电,只是利用山体落差形成的自然压力,迫使水流直接入户。工程的修建可浇灌1000多棵板栗树。

  虽然修路通水是给百姓做好事,可也会“众口难调”, 张玉珍遭到个别人的曲解,甚至有人要“罢免”她,放话说“让外来的姑奶子当干部,任杖子的老爷们都死光了吗?必须拿下!”

  有一次天降大雨,天色已晚,拉回来的水管卸不了车,第二天还要铺管。面对不解和自己连日披星戴月的颠簸,张玉珍拿起手机,拨通了县里的许书记:“有什么事吗,张书记?我刚从外地出差回来。”电话这头,张玉珍内心的委屈变成眼泪,哗哗止不住的往下流,委屈不知如何诉说。

  “我是党员,如果放不下个人恩怨,跟个别人计较,说明我的胸怀不够宽阔。党和领导会心明眼亮的。只要心中装着百姓,就应该以海洋一样的胸怀对待百姓。”张玉珍说。第二天,她准时出现在工地上。

  在随后几年里,张玉珍带着技术人员转遍了村内的山山沟沟,勘查有条件修建水利设施的最佳地点38处,先后建设水利工程12处,可浇灌果园四五百亩,全村绝大部分林果实现了水利化。到2013年底,村村户户都通上了自来水。

  老百姓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

  2001年,张玉珍连任村党支部书记。她请老支书梁永贤出山,把脉全村经济发展,提出了“发挥山场广阔的优势,向荒山开战,向荒山要粮食、要财富”的发展思路。

  她组织党员干部带头植树。全村栽种板栗30万株,栽种杏树20多万株,速生杨9万株,嫁接大扁杏2万多株,沿坝沿儿密植桑树20万株。全村初步形成了山顶杏树、山腰松盖、山脚平地板栗、苹果、桑树连片的格局。

  同时,张玉珍在山上开辟牧场,成立养羊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养殖业。两个山坡牧场建起来了,张玉珍把它出租给了懂养殖的村民,每年为村集体收回承包费4、5千元。同时牧场的好效益,带动了全村的养殖热情,很快就发展养殖户50多户,村里最多时小尾寒羊存栏达到2000多只。

  经过几年不懈努力,任杖子村民钱袋子逐渐鼓起来。到2013年,人均收入达5500多元,村里外债还了50多万元,外出打工的村民陆续回村发展。像二道沟、苇子沟这两个自然村,漫山遍野都种上了果树。仅板栗一项,一个居民组好年头就可拣80-90吨,年收入70多万元。农民致富有了依靠,不再外出打工了。

  2001年10月,承秦出海路开工建设,其中有一段经过任杖子村。原设计给任杖子村留两个道口,张玉珍经过反复协商和全力争取,一下子增加了5个道口,在每个自然村都有出入连接线,极大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

  2003年春,张玉珍白天带领党员和妇女清理街道垃圾,联系承秦路施工机械为村里垫路,夜晚则到各路口查岗。由于天黑路不好走,崴了脚,肿得走不了路,她就让丈夫背她到工地指挥垫道。

  “沙土路修成了,要是硬化了该多好?”张玉珍有了进一步的想法。“非典”过后,她跑市、跑省踏上了新一轮寻梦之路。

  2008年清明节前后,张玉珍带着村民凑的几箱鸡蛋,坐上大巴直奔省交通厅去找曾来村里视察的王志强巡视员要项目。去了才傻眼了,交通厅的门卫根本不让进。3天过去了,也没见到巡视员的影子,这3天她都是在路边的大树根过宿。等到第4天时,张玉珍对门卫说:“这鸡蛋就当我孝敬你妈的,我回去了。”门卫坚决不收,感动之余告诉了王志强巡视员的手机号。

  张玉珍发了至今铭记在心的短信:“尊敬的王巡视员:您好!还记得大山深处的一位女支书吗?还记得偏远山区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那个羊肠小路吗?…”王巡视员马上回复了短信:“我在邯郸,明天回。”

  第5天上午,门卫提醒张玉珍王巡视员的车进了大院,张玉珍直奔过去,见面时,眼泪控制不住地直流。几天来的煎熬和等待,就是为了见这一面,求得支持。

  “见面后,王巡视员马上劈头盖脸地训了我,谁让你拿鸡蛋的!他马上拿出手机给市、县交通局的领导拨了电话。”张玉珍回忆道。

  在任杖子村,至今流传着张玉珍“三次南下”的故事。2013年腊月,张玉珍从石家庄返回的车上,感激之余给省交通厅的高厅长发了一份短信,高厅长也被张玉珍一心为民的精神所感动,回复到:“谢谢张书记,谢谢老百姓!”

  张玉珍一心一意为百姓办实事的这股倔犟劲儿,深深打动了省市相关部门负责同志。村庄道路不仅被纳入2004年“村村通工程”建设计划,还得到了资金和修路物资支持,市交通局还答应帮忙免费勘测规划。

  2004年,全村“村村通工程”一期3.5公里付诸实施。因种种原因工程队没按合同规定期限完工,到7月1日仅完成了路基部分。拖延工期就不能挤进当年村村通的盘子,张玉珍毅然果断终止了合同,决定自己修路。

  “老百姓信任我,抬举我,百姓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张玉珍说。

  最对不起的人就是老父亲

  听到村里要自己修路,有人散风进行威胁。“有一天晚上,有人往我家的车里扔了5个汽油瓶,但车没烧着。”张玉珍说。

  2004年8月14日开工那天一早,100多村民来到村部前:“张书记,这路咱们就自己修,我们支持你!”张玉珍说:“是要自己修,可眼下村里也确实没钱。”没等她说完,有人说:“修自己的路我们不要钱!你领着我们干就行了。”群众无私无畏的支持,让张玉珍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她坚定地说:“为了这条路,就是死,我张玉珍无怨无悔!”

  开工第一天,村民们自己铺筑宽3.5米、15厘米厚的水泥路面151延长米。

  闺女上学走时,在修路工地抱着张玉珍直哭:“妈呀,你可别干了,再挨烧了咋弄啊!我走了你可注意点!”

  张玉珍不分白天黑夜地奋战在工地。每天早4点起床,叫上丈夫,给路面养浆,夜晚运水泥的车一到,又不分钟点地起来卸水泥。一家人从来没在桌上吃过一顿像样的饭。修路23天,她穿坏了两双胶鞋。整个假期,没给孩子做过一顿可口的饭菜。村民王德友说:“我们都回家睡觉了,她才开始做晚饭。”

  张玉珍的努力没有白费,在她的带动下,村民们投工1700多个,出动各种机械设备200多台套,仅用了23天就修完了3.5公里水泥路,由此结束了4个自然村“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历史。

  道路每修到一个组,老百姓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喜悦之情。四组、五组、七组的村民制作了锦旗;有的村民像过年一样放起了鞭炮;有的村民做了一道豆腐,非得要张书记来吃;年长的村民甚至留下了热泪……

  在外面,看着村民们一张张笑脸,张玉珍心里很舒坦,可是一回家酸甜苦辣的滋味都来了,好在有丈夫的支持。 “有一年腊月三十,家家户户都烧肉炖肘子,家里来了要账的,一直闹到初一才走。吃得没工夫做,那人还打了丈夫。”张玉珍说。

  张玉珍心里觉得最对不起的人就是老父亲。

  “2009年清明节那天,我回去看望躺在炕上的老父亲。父亲脑溢血出院后,已不能说话。父亲拽着我的手,比划着不让我走。”张玉珍流着泪说,“家里两次挨烧,工地又离不开我,当天我必须得返回去。”妹妹气愤地说:“当个破书记,连爸也不要了。”

  返回到北局子大桥时,妹妹打来电话“父亲走了!”张玉珍“啪啪”连打自己四个嘴巴,悔恨的泪水直流。

  随后的几年里,张玉珍带领全村百姓陆续完成了全村11.5公里的盘山环路,南北两山13个自然村村民出行、运果方便了许多。

  向着新的梦想出发

  不仅如此,村里大事小情,张玉珍都当成自家的事情,事事带头,亲力亲为,出钱出力。在任杖子村,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一位有着37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一名连任18年的村支书,为了这个村的美丽富裕幸福安康,不移壮志为民生,舍小家顾大家一片真情感天地……

  目前,张玉珍正向着新的梦想出发。

  “目前我们规划设计鸭嘴山下步行路、环山农家游。老虎洞、杏树凹子追记抗战红色历史,建一个村史纪念馆。建设春蚕教育基地,把开展爱岗敬业的传统美德教育和发展乡村旅游结合起来。让孩子们实际动手领养一帘子蚕,了解科普知识,领会“春蚕到死丝方尽”,舍身奉献服务他人的真挚情怀;教育党员干部怀为民之心、务实之志,发扬春蚕精神,为建设美好家园做出更大贡献。”张玉珍谋划着村里的发展,信心满满。

责任编辑:俞菲
标签:承德,党支书,河北桑蚕第一村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