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志愿服务

“互联网+”志愿服务让服务与需求“零距离”

来源:安徽日报 发布时间:2015-11-06 09:12:21

  “以前,有一技之长的志愿者想参与志愿服务,不知道去哪儿报名;社区需要专业的志愿者,不知道去哪招募。现在只要登录蜀山区网络志愿服务平台,或者我们社区微信公众号,都可以随时随地招募到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志愿服务,线上线下都能解决问题。 ”合肥蜀山区家家景园社区党委书记朱红英说。

  朱儒学是一名大学生志愿者,今年暑期他想在家家景园社区开设公益课堂,他在社区微信公众号注册成为一名社区志愿者。他的想法在志愿服务平台上,得到众多家庭的热烈欢迎。如今,每周三和周六下午,社区二楼如期举行儿童绘画班、素描班、书法班、诵读班等多个公益课程,很多父母带着孩子来接受志愿服务。

  “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志愿服务,这不仅需要一颗热衷于公益的心,还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和业余时间。 ”朱红英说。记者在家家景园社居委看到,“00快乐传递”“90共建传帮”“80志愿传送”“70科普传教”“60文化传播”“50美德传承”等6支特色志愿服务分队,活跃在社区志愿服务的各个领域。

  据了解,家家景园社区有6支特色志愿服务分队、11个志愿小分队、774名固定志愿者,各有所长的志愿者经常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有效解决了社区服务居民的专业性、针对性不足的难题。

  今年7月,集项目发布、人员招募、活动报名、义工风采、政策咨询等功能于一体的 “蜀山区网络志愿服务平台”正式开通。“该网络志愿服务平台上提供了助残、教育等30多个志愿服务需求项目,志愿者只需登录志愿服务平台,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技能和时间来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合肥蜀山区志愿者协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精准,让服务与需求“零距离”

  家住蜀山区五里墩街道家家景园社区的王群文,去年被诊断出癌症,当时她感觉心理压力很大。治疗的同时,王群文通过网上志愿服务平台,结识了志愿者李桂芳。李桂芳不定期上门陪她聊天,还教会了她刺绣,王群文的心情一下子开朗了许多。

  社区党委及时组织开设了针对性的公益项目——刺绣学习班,开课以后,立即吸引了像王群文一样爱好手工的居民朋友。他们有了兴趣爱好的寄托,心理压力得到了缓解,业余时间有了爱做的事情。通过网上精准的志愿服务对接社区群众需求,实现了社区志愿服务与居民需求“零距离”。

  10月初,家家景园的部分居民提出,需要牙科方面的咨询讲座,然而社区没有此类医疗资源,社区就把居民的服务需求在互联网上发布,3家志愿者服务组织看到后,主动联系社区,相约在一起开展义诊和咨询讲座。

  “互联网+志愿服务盘活了潜在的社会资源,避免不必要的信息损耗。 ”蜀山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蜀山区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通过整合网站、微信和QQ等载体,打通志愿服务线上线下瓶颈,优化资源配置,避免资源的浪费与重复,使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组织能够借助服务网络,达到志愿资源配置最佳化,服务效用最大化。

  线下,微公益在社区“落地生根”

  “你的饭后血糖是12.9,一定要注意”“冬季要注意电器老化问题,避免引起火灾”……10月31日上午,在蜀山区西园街道汉嘉社区志愿服务广场,安医大志愿者们为有需求的居民答疑解惑。义诊咨询、免费理发、家电维修……每周六上午都会举办志愿服务广场活动,现在已经吸纳了一批“常驻部队”,其中既有提供服务的志愿者,也有参加服务的居民。

  安徽医科大学志愿者根据不同季节为家家景园社区居民做好防治常见病的宣传,并提供简单常见病种的诊疗和病理知识,将医疗知识送到居民家门口。大学生志愿者结对老弱病残家庭实行“一对一”服务,为老弱病残家庭送去暖心的志愿服务。

  社区通过线上公众平台发布活动信息、服务项目具体内容,各志愿服务团队在线上领取自己合适的服务内容,再由线下进行落实。通过网络发布,蜀山区多个社区先后与安农大、安医大、安中医的多家大学生志愿服务团体合作,服务社区内全体居民,在社区各居民小区内开设微公益巡回志愿服务。

  10月28日,在龙居社区志愿服务广场,安徽农业大学园艺系的志愿者们,带着他们培育的小绿植出现在这里。 “这些小绿植是我们园艺系学生的作业,我们利用课余时间,把这些没有多少经济价值的‘废品’,通过志愿服务交换可回收的垃圾,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安徽农业大学园艺系志愿者费星星说。

  每周活动地点会提前在社区微信平台、业主居民QQ群等发送,让社区居民及时了解志愿服务信息。自2013年10月份开始,蜀山区龙居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站,携手安徽农业大学园艺系志愿者,每周三下午在志愿者服务广场开展换绿色、换品位、换健康等项目,参与志愿者达700余人次,志愿服务近万人次。

  常态,以点滴爱心汇成人间大爱“网络平台是志愿服务的新平台,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目标。”蜀山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目前,蜀山区已建立34家志愿服务广场,并以此为载体开展律师、按摩师、医生进社区等活动。 “社区居民的需求是长期的,也是多样化的,我们的志愿服务也要形成常态,只有长期坚持,才能满足居民需求。 ”

  通过校地、企地、义工组织等形式,蜀山区组建文化志愿服务队、科普志愿服务队等11大类别、上百支专业服务队,围绕日常服务、法律援助、健康义诊等内容,提供常态化志愿服务。

  在家家景园社区一楼,记者看到爱心银行柜台里,摆满了洗发水、茶杯、锅碗等各种日常生活用品。据了解,凡是参加社区公益活动的志愿者获得积分,公益活动时间每一小时即可获得一分,社区定期将志愿积分兑换成实物。 “通过创建文化惠民、爱心银行等12项志愿服务品牌,推动社区志愿服务走向常态化、制度化。 ”朱红英告诉记者。

  如今,蜀山区通过构建起阵地化服务机制及项目化运作机制,一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志愿服务大网,广泛铺排到社区居民身边。每个社区均设立了志愿服务队。其中,有文体、敬老、爱幼、应急救护、扶弱助残等,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以点滴爱心汇成人间大爱。

责任编辑:张娟
标签:志愿,服务,政策,社会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