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区联播

安徽省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成果丰硕

来源:中国社区网 发布时间:2016-10-14 17:25:41

   一、农村社区建设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2015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皖办发〔2015〕52号),省民政厅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省政府决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落实农村社区建设试点任务的通知》(皖民基字〔2016〕114号)。各地根据上述文件精神,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具体举措,截止9月30日,铜陵、池州、黄山、滁州、淮南、六安、芜湖等市先后以市两办名义印发了文件,黟县、淮南市田家庵区、铜陵市铜官区、义安区、休宁县、阜阳市颍泉区、全椒县等县(区)两办也印发了工作方案。
 
  此外,淮北市编制了《2010—2030年淮北市村庄布点规划》,提出了构建中心城区—中心镇—农村新型社区三级开放型、组团式发展体系。铜陵市完善了《农村社区建设“五五工程”计划》、《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以推广“6+4”工作法为重点的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规范》等政策制度,实现了村民办事一站式服务,将公共服务变成拉近与群众距离的有效武器。黄山市出台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范(试行)》,明确了9大项43小项建设标准,规范了“中国社区”标识使用。芜湖市印发了《农村社区建设验收评估标准(试行)》和农村社区建设年度任务一览表。
 
  二、农村社区建设试点保障力度不断加大
 
  省厅与合肥、淮北、马鞍山、铜陵等市签订了合作协议,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开展了农村社区服务设施规范化建设。各地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树立典型,注重实效”的总体思路,将农村社区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与村庄风貌整治、“三线三边”整治、“一村一品”工程等相结合,积极开展农村社区试点,打造了一批设施齐全、功能完善、活动经常、特色鲜明,深受群众欢迎的农村示范社区。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引领,不断夯实了阵地基础、人才基础、群众基础和平台基础,有序推动了农村社区建设跨越式发展。
 
  铜陵市累计投入3900多万元新建或改扩建了130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今年又安排了16个中心村实施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新建、改扩建设,为枞阳县筹集资金530万元用于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芜湖市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用于农村社区建设奖补,注重引导、动员村民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涌现出“企业带动型”、“市场带动型”、“商业运作型、“集体推动型”等一批农村社区建设模式。黄山市将农村社区运转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按照人口安排不低于5万、7万、9万元的标准保障农村社区办公和为民服务基本经费,黄山区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农村社区工作人员,徽州尝试采取“选聘分离”新机制,进一步明晰决策管理与具体办事岗位的职责和义务。淮北市大力实施规划建设、环境整治和文明创建、兴业富民、土地整治、社会管理创新、基层组织和人才建设“六大工程”,成功打造了“四季榴园”、“长寿南山”、“五彩郭王”、“葡萄大庄”、“隋风唐韵黄新庄”等30个具有淮北地域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
 
  三、农村社区建设机制创新亮点纷呈
 
  全省各地通过建立村民理事会,构建议事平台,规范议事规程,打造运行协调的村务监督体系,不断优化了农村社区治理机制。把社区协商作为解决农村社区出现问题和化解各种矛盾主要手段,通过省级福彩公益金购买社区专项服务的“爱邻联盟”项目,大力培育“草根型”社会组织,优化了农村社区志愿公益服务机制,推动了农村社区“三社联动”。铜陵市强化党在农村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采取1个市直及有关单位党组织+1个县直单位党组织+1或2个村党组织的模式,全市共有177家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与375个村党组织建立了317个联合党委,成为农村基层发展的“发动机”。六安市各试点村建立了“社区党支部—社区委员会-社区建设理事会-村民志愿组织-农户”为框架的新模式,大力开展农村社区“治安冬防百日”行动、养老助老、扶贫济弱等活动,实现了社区“困有所助、难有所帮、求有所应”。
 
  芜湖市建立了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的“一站通”办事平台,各村(社区)设立综合受理窗口,就近受理为民服务事项,做到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群众有需求、社区有服务;实施了农村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建立乡镇、村、片、组四级网格体系,实现了网格化管理全覆盖。黄山市休宁县建立了事务、责任、投入、公开、绩效“五项清单”,全面实施了农村工作“村为主”机制;徽州区注重深入挖掘各村村史,将历史文化与村规民约相结合,在村庄重要节点绘制了文化墙、通过“写农民、唱农民,农民演、农民唱”的形式举办乡村文艺汇演,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淮北市积极探索“三社联动”机制,在杜集区南山村成立了社会组织联合会,以“协会+基地+会员”的运作模式,按照“村委搭台、会员唱戏、自负盈亏、风险共担”的运转机制,发挥了农村经济协会在农村社区建设试点中的积极作用。马鞍山市推进了村居干部职业化,夯实社会治理的基层基础,实行职级管理,打通村居干部的上升通道,激发了村居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根据业绩考核做到“能上能下”,切实转变村居工作作风。
 
  四、农村社区标准化、信息化有序提升
 
  各地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除设立综合服务大厅外,还建有图书室、信息室、娱乐活动室、卫生服务站、健身场地等服务设施和场所,不断提升了农村社区的标准化水平。宿州市根据需要,在试点的农村社区设置了十室(“两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医疗卫生室、计生室、科技信息室、警务室、留守儿童活动室、老年人日间照料室)、两栏(村务公开栏、宣传和科技信息栏)、两站(社区服务站、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站)、一学校一讲堂(村民学校、道德讲堂)、一广场(村民活动广场)、一超市(日常生活供应超市)、一标识(中国社区标识),有条件的社区还建立村级公益性公墓和敬老院,部分社区还建立了土地流转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中心、信息咨询中心等服务平台。池州市贵池区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基础条件较好的村,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条件基本具备的村,充分整合现有资源;条件差的村,从群众最需要、最认同的事情上做起,在社区服务上下功夫,突出服务功能建设。
 
  黄山市将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纳入全市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总盘子统盘考虑,按照市级部署,乡镇(街)和社区(村)应用的建设思路,全市100%的行政村和90%的自然村已实现100M有线宽带光纤全覆盖,计划在今年底全市所有乡镇和有条件的行政村实现“一站通”、“一网清”两个平台应用全覆盖。铜陵市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农村社区社管平台建设,梳理区直相关部门下沉到农村社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事项,推进农村社区“一口式”受理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群众跑腿为数据跑腿”。
 
  2013年以来,全省共确认了43个省级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县(市、区),6000个农村社区试点村。截止9月30日,全省15200个行政村已建成农村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10158个,占66.8%;社区服务设施面积达到省级标准化要求以上的7005个,占46.1%;社区服务设施面积达到国家标准以上的2259个,占14.9%。

责任编辑:胡迪
标签:安徽省,农村社区建设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