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四个全面”引领民族复兴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来源:央视网 发布时间:2017-01-11 09:47:46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这个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小康,这个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梦想,如今已经被中国共产党人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

  两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首次完整提出“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提出,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

  “四个全面”布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事关中国梦实现的大格局,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四个全面”的论述中,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锻造我们事业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

  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然而,要把一个人口比欧盟、美国、日本加起来还多的大国带入全面小康,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壮举,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利益藩篱,实现全面小康才有动力;只有全面依法治国,建立规则秩序、推进公平正义,实现全面小康才有保障;只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锻造领导核心、提供政治支撑,实现全面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有保证。

  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的抓手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因此,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从严治党具有关键性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上首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十八大以来,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就是全面从严治党,以上率下、动真碰硬,听得到,看得见。全方位、高标准的管党治党举措,刷新了党风政风,深得党心民心,写下了党的建设新篇章,开创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局面。

  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两部党内法规,彰显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从严治党决心和思路。六中全会公报开宗明义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任伊始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就将对民族、对人民、对党的责任,落脚到从严治党、使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上。事实证明,此后党中央始终坚持把从严治党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

  党的十八大闭幕不到一个月,中央就制定出台八项规定,发出正风肃纪、从严治党的强烈信号。八项规定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切入口和动员令。如今八项规定精神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党的作风建设的代名词。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解决党内存在的四风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得到了有效的遏制,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

  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提振了党员领导干部的精气神,激发了社会正能量,促进了党风政风的持续转变,带动了社风民风的不断向好。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强化了全党同志的党员意识,推动了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全党党员的意识得到了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将党的十八大以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反对“四风”等方面的要求,转化为纪律条文;2016年7月,中共中央又印发了《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这是党第一部关于问责工作的基础性党内法规,是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又一重要制度创新。

  从中央到地方,巡视工作全覆盖,查处了一大批违纪违法的党员领导干部,违法者被绳之以法,违纪的则受到党纪政纪的处分,纯洁了队伍,严肃了纪律,教育了干部,提振了民心,增强了信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字之差千钧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发展既是当今世界潮流,又是当今中国主题。无论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还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体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和必然要求。

  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征程中的一个关节点。在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基础上,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差千钧重,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郑重承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在“全面”。从内容上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全面小康,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从区域来看,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全国各个地区都要迈入小康社会,而不是一部分地区进入小康社会,其他地区还处在贫困状态。

  从经济发展指标看: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从民主法治指标看:民主制度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从文化建设指标看: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从人民生活指标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和谐稳定;

  从资源环境指标看: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发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员令——这一系列奋斗目标的提出、发展和完善,表明了我们党对什么是小康社会、如何建设小康社会认识的深化,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的历史必然性。

  “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指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补齐“短板”,其中必须补好扶贫开发这块“短板”。

  回顾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的地方考察足迹,都有扶贫考察的身影,新年第一次地方调研考察重庆,他说,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脱贫摘帽要坚持成熟一个摘一个。

  4月,习近平来到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在贫困户陈泽平、汪能保、汪达伟、汪达开、陈泽申家,详细了解贫困原因、贫困程度,通过扶贫手册看脱贫措施定了哪些、落实得怎么样。

  5月,习近平在黑龙江提出要求:“财政等公共资金配置使用要向民生领域倾斜,民生支出要保住、切不可随意挤压。要突出重点,针对群众最关切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脱贫等问题发力。”

  7月18日,习近平在宁夏固原市冒雨考察了两个村的脱贫攻坚工作。他深情地说:“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他说要鼓励支持更多企业参与西部地区脱贫攻坚工程。

  7月,习近平在唐山指出希望河北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脱贫攻坚、推进共享中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8月,习近平在青海考察了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班彦村。肯定了移民搬迁是脱贫攻坚的一种有效方式。

  两年来,党中央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举措力度空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破局开篇,公平正义成为全面小康的重要着眼点;推进治党治国治军,反腐倡廉纯洁队伍,正风肃纪凝聚人心;运筹内政外交国防,中国梦与亚太梦、世界梦同频共振……。事实充分证明,“四个全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从严治党”是确保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确发展方向的根本保障。

责任编辑:黄金露
标签:四个全面,民族复兴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