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区问答

搬迁社区治理,怎么治?

来源:山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7-03-23 09:37:47

   编者按

   早在2011年,面对灾害、贫困和生态保护多重压力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诸多短板,省委、省政府就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通过省市县三级财政筹一点、群众自己拿一点、多方整合一点的办法,实施陕南避灾、扶贫、生态移民搬迁,之后又扩展到陕北白于山区和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扶贫搬迁、秦岭北麓生态移民搬迁工程。截至“十二五”末,全省已累计投资854.2亿元,搬迁群众53万户、190万人。尽管“十三五”期间全省还有200多万尚待搬迁的群众,但对于已经实施搬迁的190万搬迁群众而言,已然进入了一个更需注重基层治理和稳定脱贫的新时代——后搬迁时代。今日起,本报刊登已进入后搬迁时代的陕南部分地市在社区治理、脱贫就业等方面的典型经验,期望这些经验做法,能给全省的移民(脱贫)搬迁提供更多借鉴。

  平利县移民办主任范小东最初的打算是用2到3年时间,让搬迁群众“视社区为家”。如今看来,似乎已初见成效。
  以56岁的搬迁户胡光意为例,尽管3年前就搬进了县城集中安置点药妇沟社区,但起初每当别人问她是哪里人,她习惯说“青草坪村”,如今再问,她顺嘴答得却是“药妇沟”。
  “老村子不咋回去,生活在这,挣钱在这,还有一帮朋友,这不是家哪儿还是家?”3月10日,刚巡查完社区卫生,已是社区楼长兼卫生监督员的她爽朗地说道。
  让众多像胡光意这样的搬迁群众认同社区,安家更安心,是平利县移民搬迁社区治理的核心理念。
  1 搬迁社区治理  有啥不一样
  移民搬迁社区治理需要重视吗?先看一组数字。
  按照《平利县2011到2020年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全县计划搬迁3.18万户9.82万人,截至2016年底,已搬迁安置2.03万户6.29万人,建设集中安置区(点)109个,集中安置搬迁1.85万户5.73万人。搬迁安置规模达1000户3000人以上的有11个,500到1000户的有16个,100到500户的有65个。从社区成员户籍构成看,本村迁入社区安置的占社区总人口的58%,本镇外村迁入社区安置的占39.5%,外镇外村迁入社区安置的占2.5%。
  “搬迁社区的人员构成,决定了它不同一般意义上的传统村落”,谈及搬迁社区治理,县移民办主任范小东如是说,“由于不少搬迁社区都是跨村、跨镇,甚至跨县的群众聚在一起,打乱了原有行政村的村落结构,随之带来的就是户籍关系错综复杂,管理体制不顺,管理难度加大,甚至管理出现真空等问题,如何让他们尽快适应并安居乐业,是在‘搬得出’后首要面临的问题。”
  这一点,基层工作者、长安镇高源社区党支部书记刘余英最有发言权。高源社区2012年开建,2014年全部建成,如今已入住668户,本村与外来人口各占一半。高源社区虽是全县管理较为规范的搬迁安置小区,但最初接手时,刘余英也有许多不适。
  有的搬迁群众虽住在社区,但交养老、合疗还得跑回老家,太麻烦;以前村民有事不管远近,还可以找支书,如今到了新社区却不知该找谁;同样,外村外镇的群众搬迁至此,身为高源村村干部的刘余英也不好管他们的事。
  还有不少衍生问题:这么多人聚在一起,若没事干,易引发各类矛盾;新来的人彼此不熟,总感觉有些隔阂;居住环境变了,不少初次上楼居住的农户还没适应,垃圾从窗口扔,下水道经常堵,弄得邻里意见多……
  “所以在搬迁社区治理上,首要解决的就是谁来管、管什么、如何管的问题。”范小东快人快语。
  2 五星创建  打造家一般的社区
  了解到搬迁社区的情况,平利县提出的是建立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管委会办事服务为纽带,社区居民自治为主的管理模式,打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搬迁社区。
  邓义成是药妇沟社区的搬迁安置户,也是该社区3号楼的楼长。他的工作就是及时了解所管辖的48户群众的所需所想,并帮他们处理一些日常小事,解决不了的及时反映给社区管理委员会或党支部成员。同样,遇上政策需要下传时,他又会进家入户,充分保障大伙儿的知情权。
  搬迁社区汇集了各地的人,社区治理首要就是建一个服务组织机构,解决谁来管的问题。邓义成担任的楼长便是这个组织机构的其中一环。药妇沟整合原村级组织资源,灵活设置了社区基层党支部和村(居)民管理委员会,并按居住就近的原则,将社区划为15个片区,设置15名楼长,楼长之下又有中心户长(单元长)。而支部委员(管委会委员)、楼长、中心户长,就形成社区管理的三级“家长”,这也是平利县众多搬迁社区基层组织的主要构成模式。社区还设有便民服务站,进行一站式服务,有的还有调委会、治保会、环卫队、文体队等,让群众的大事小事有人管、有人帮。
  有了管事的“家长”,社区治理也要讲究方法。平利提出创建五星社区,如法制管理星要有组织领导、民主自治、平安创建;创业致富星要有指导就业、技能培训;文化特色星要有文体设施、道德建设、文化氛围;环境卫生星要有市容管理、卫生保洁、绿化建设,服务保障星要有服务设施、服务项目等,通过五星创建,让管理者知道社区建设抓什么、怎么抓,也让搬迁群众知道在社区可以干什么、怎么干。每颗星有详细的创建标准、评分体系,对创建成功的社区,给予资金奖励,对未通过或降星的社区指出问题所在,促其整改。
  从旬阳山区搬到长安镇高源社区的陈远志,就感受到了自己所在社区参与创建以来的巨大变化。
  社区环卫设施多了,有了卫生督查组,还定期举行卫生评比、十星级文明户评选等,以前出门是垃圾,如今出门是美景:干净整洁的街道,青山绿水间,一排排白墙灰瓦的建筑依山而建,仿若身处江南;有专人组织、群众广泛参与的广场舞、羽毛球比赛,以及各类评星评德活动,让大伙初来时陌生、戒备的心也渐渐熟络;在不少能人党员帮扶带动下,社区闲人少了,创业能人多了。
  特别是办事省心。针对他这样的搬迁群众,平利按照原籍管理地和林、社区管理房和人的原则,提出他们的合疗、养老保险等可在社区代办,低保评审、社会优抚、临时救助等也可在社区进行评选和办理。现在屋后头就是社区服务中心,交合疗、办贷款都在那儿,方便。
  3 管颜值也管内在  搬迁文化促和谐
  看得见的是外在的改变,看不见的是内心的认可。
  搬迁社区治理的基础在抓好基层治理,关键在抓好服务保障,重点依然离不开创业致富。为了让群众在社区真正安心,平利或通过产业园区、或劳务输出、或发展电商等,积极拓展搬迁群众的就业机会,让远离土地的他们找到生活的动力。
  走进兴隆镇冠汝社区集中安置点,安置房一楼的嘉洪手套厂生产车间内,30名妇女正忙碌地制作准备出口的手套。“我刚来没多久已经拿到2000多元,现在在家门口上班,还能照顾老人孩子,肯定不愿出去了。”搬迁户陈梅坦率地说。
  在平利,开在搬迁社区的工厂已有38家,一年就能解决3000多名像陈梅这样的搬迁群众就业。这种楼上居住、楼下就业的社区工厂模式,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的肯定,认为其吸纳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利于解决农村三留守问题,对推进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更利于社会稳定。
  居住条件、物质生活的改善增强了社区吸引力,平利还不断丰富搬迁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强化搬迁群众的认同感。如既有通过文化墙、文化长廊等打造的宣传文化,也有不定期开展的传统文化、安全生产文化、计生文化等文化进社区活动;既有通过道德讲堂,推举乡贤、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形成的榜样文化,也有鼓励搬迁群众放弃山上苦熬,转为山下打拼的劳动文化……
  “各类创建活动只是平利推进搬迁群众安居乐业的一个抓手。”在县委书记郑小东看来,搬迁社区治理,重点还是要围绕群众安居乐业做文章,帮助他们实现生活方式由农村散居到城镇群聚转变,生产方式由传统农业向二、三产业转变,行为习惯由粗俗陋习向文明健康转变,通过打造大伙儿认可的积极向上的搬迁社区文化,最终让住在这里的人更有归属感,也更有获得感。

责任编辑:崔凤霞
标签:搬迁社区.治理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