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外来车辆借道小区引发观点pk 你怎么看?

来源:中国社区网 发布时间:2017-05-09 14:26:16
  城市道路拥堵这一“城市病”很常见,偶尔会有外来人员和车辆通过住宅小区“抄近道”,这本是一件举手之劳方便他人的好事。然而如果小区频繁对外人来人员和车辆开放,势必引发业主对小区安全的担忧,也加重了物业的工作负担。“外人”借道小区多有“苦衷”,那么到底该不该放行呢?
  正方:推广街区制 缓解交通拥堵
  2016年初,中央印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不仅“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 还要求“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
  开放封闭小区,被写进时隔37年重启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配套文件中,其分量可见一斑。
  timg.jpg
  究竟何为街区制?最常见的形式就是,上面住人、下面营商,上面是私有空间,下面是商业空间或者公共空间,住宅与外部世界全面打通,形成一个没有围墙的开放式社会。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将城市割裂开来的封闭式小区。
  有专家分析称,此举最大目的在于“治堵”和“防堵”,疏通城市交通“毛细血管”。换句话说,打破“独立王国”,将城市有限的道路资源全部利用起来,而非放在封闭式小区里闲置、人为制造拥堵。?
  事实上,对一些司机来说,开放小区的道路是他们抗“堵”的“密道”。大路越拥堵,小路越好走。济南甚至有媒体策划过“借道小区”指南,方便车辆避堵。
  反方:外来车辆借道小区引不满
  网友“yzjingjingniu”反映,扬州三湾大桥只要遇到拥堵现象,就会有车辆借道润扬佳苑小区通行,而在小区门口赫然写着“过往车辆禁止通行”的字样,可仍然有车辆借道。
  据网友介绍,润扬佳苑小区内人流量本来就很大,而只要三湾大桥附近一堵车,很多车辆都会从小区进出口的岔道拐进小区南门,然后从西门穿行到扬子江路上。这样一来,给小区居民的安全造成了威胁。有一次,小区门口有不少外来车辆欲从南门通行,其中不乏外地货车,由于居民强烈反对,保安未打开道闸,导致部分小区车辆也难以出入。双方争执不下,直到民警前来协调才处理好此事。
  timg (1).jpg
  在新浪网《住宅小区不再封闭,大院要打开,你支持吗?》的调查中,七成多的网友明确表示“不支持”,“人身财产等安全问题”成了网友最担心的问题。还有八成网友认为,封闭小区逐步打开以后,“业主应该获赔”。 此外,车辆通行可能会影响居民对安静环境的要求,“广场舞大妈”、“扰民夜排档”、“小区变成免费停车场”等说法也被网友们大量提及。
  案例:机动车借道 小区收取“借道费”
  从2016年12月26日起,南宁市振宁翠峰小区对过往的机动车收取5元借道费。这一做法引起了部分车主的质疑,认为这是乱收费。
  振宁翠峰物业管理处办公室的李主任表示,他对收取借道费一事引起的反应早有预判,但收费并不是目的,只是不得已才做出的下策。
  u=3213298516,2248438314&fm=23&gp=0.jpg
  李主任称,每天有近万辆车从该小区里进进出出,不仅对小区的道路造成损坏,也给小区居民带来了人身安全威胁。物业在征求了业主的意见后,决定采取收费办法来减少车辆借道,“这段时间以来,借道车辆减少了七八成,效果明显”。另外,借道费针对的是机动车,对非机动车比如电动车等并未收费。
  2017年1月4日,南宁市价格监督检察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根据有关规定,该小区的做法合情合法,该部门不会进行过多干涉。
  呼吁:单位大院率先对外开放
  人民日报客户端发文称,街区制的推行需要一些单位做表率,加快开放步伐。凤凰网评论文章同样持此观点,认为开放封闭小区,应先从机关大院开始。
  尊重居民权益,封闭小区就不难打开。新京报社论认为,新政针对已建成小区采取的是“逐步打开”策略,而非一刀切,这就为未来实施过程中的法律折冲,留下了空间。如何打消公众的顾虑,在尊重、保障权利的基础上获得民意公约数,很需技巧。
  实际上,街区制不仅是全球城市的主流做法,在中国也并非新事物。2016年1月,较早领会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四川就响应新建住宅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作为其首府的成都,则早在去年9月就提出了“大成都建小街区”的概念,与国家“街区制”非常契合,且已进行到“落地层面”。
  结语
  小区开放,打通交通“脉络”,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需求。一方面应以尊重、保障公众权益为前提,另一方面则重在依法行政、引导和顺势而为。做到这几点,街区制落地,需要的便只是时间。(中国社区网 王婵 综合整理)

责任编辑:崔凤霞
标签:街区制,开放社区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