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区观点

微改造要有“社区营造”思维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7-07-25 08:58:16
  南都日前报道,今年广州将投近2个亿改造87个老旧社区。为给民意提供表达空间,官方还特意举办了一场名为“老广州·新社区———广州市老旧小区微改造规划设计方案”的竞赛活动。上周,广州城市更新局连续组织5场现场调研,为参赛者答疑解惑。调研过程中,通过微改造改善社区养老和“适老化”、借助社区周边现有文化资源提升社区活力、让社区更加“智能化”等问题,备受参赛者关注。
  从新闻看,这次竞赛设计可谓是“命题作文”,非但主题确定为社区微改造,设计客体也被圈定在越秀的梅花路小区、海珠的仁和社区、荔湾的陈家祠社区、白云的交电新村小区以及黄埔的怡园小区等5个指定的小区。这些社区情况各异,自然也需要开出不同的药方。在手段的选择上,无论是引入产业通过商业手法激活片区,还是改良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都是可以思考的方向。虽然每个社区的资源禀赋不一,但都可以采取社区营造的思路,根据不同议题采取差别化的策略。
  社区营造是在台湾等发达地区兴起的一个社区改造的方式,指的是居住在同一地理范围内的居民,持续以集体的行动来处理其共同面对社区的生活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创造共同的生活福祉,逐渐地,居民彼此之间以及居民与社区环境之间建立起紧密的社会联系,此一过程即称为社区营造。不难发现,社区营造有以“三自”,即社区自组织、社区自治理、社区自发展为特征的创新之处,对社区公共事物的解决或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而根据议题的不同,“社区营造”大体可以分为五大类,即人、文、地、景、产。“人”指的是社区居民的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经营和生活福祉之创造;“文”指的是社区共同历史文化之延续,文化活动之经营以及终身学习等;“地”指的是地理环境的保育与特色发扬,在地性的延续;“景”指的是“社区公共空间”之营造、生活环境的永续经营、独特景观的创造、居民自力营造等;“产”指的是在地产业与经济活动的集体经营,在地产业的创发与行销。
  从现实来看,单个社区面临的议题既可能相对单一,如梅花路小区主要是“人”的议题,安装电梯、疏通管道、规范“三线”以及如何与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方式进行“匹配”,都事关基本需求的满足、生活福祉的创造;也可能多个议题交织,如陈家祠社区,调研发现的博物馆厕所配套差、广场只有通道功能没有景观、缺乏商业服务等问题,就指向了人、景、产等多个议题。显而易见,用社区营造的思维实施微改造,有助于认清问题本质,理清应对思路,从而针对性地采取介入策略并决定改造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社区营造的最大功效并不在于某段时间某个具体问题的解决,而在于可以打造一个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平台,形成一种长效机制。说透彻点,一旦社区自组织得以实现,社区的自我治理和自我发展自然可期,社区公共事务就可以有一个常态化的解决机制。需要看到,当下的社区微改造,政府发挥了关键作用。可一旦未来政府退出或者碰上不宜过多干预的情形时,社区居民需求的满足就极易陷入迟滞。一言以蔽之,政府等外力主导的社区微改造管得了一时但也许管不了一世。唯有“自己的问题自己办”,以社区营造培育内生力量并形成社区的自治理,这才是长久之计。(胡一刀)
  原标题:微改造要有“社区营造”思维

责任编辑:王婵
标签:社区,改造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