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习近平"7·26"重要讲话解读:八个更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布时间:2017-08-16 08:59:16
  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经济结构之变深刻、生动,创造了更多就业,增加了更多更稳定的收入,一个个普通中国人、中国家庭的生活变化,共同绘就了国家文明进步的画卷。同时,人民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需要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牢牢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一步步实现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经济发展
  蹄疾步稳惠民生
  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经济滚滚向前、洪流不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让世界刮目相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蹄疾步稳。据国家统计局报告《改革开放铸辉煌 经济发展谱新篇——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显示,1979-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而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2.8%。
  十八大以来的5年,中国经济更是取得了新的辉煌成就。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这是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所指出的:“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强调并践行“人民立场”这一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年来,经济下行压力下各项民生指标逆势上扬,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充分彰显著“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价值追求。
  2017年6月,国家统计局发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数据。数据显示,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2013年至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高于同期世界2.5%和发展中经济体4%的平均增长水平。
  在保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同时,脱贫攻坚更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刘永富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贫困人口持续大规模减少。2013—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年均减少1391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至2016年底的4.5%,下降5.7个百分点。农村贫困人口的大规模减少,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把蛋糕做大的同时,把“蛋糕”分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开展了县以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居住证制度、城乡住户收支调查一体化制度等专项改革。
  “通过改革,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更便利了,许多贫困地区孩子们上学条件改善了,老百姓异地办理身份证不用来回奔波了,一些长期无户口的人可以登记户口了,很多群众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这一切,让我们感到欣慰。”习近平在2017年新年贺词里说,“全党全社会要继续关心和帮助贫困人口和有困难的群众,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人民需求
  习近平指出,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这些分量颇重的“更”,涵盖了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住房、环境、精神文化生活等有关民生建设的方方面面,件件都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这表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在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群众需求这两个方面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认识、把握和引领这种变化,就是为了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进行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结论。”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施芝鸿指出。
  为此,习近平要求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民生改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程。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这深刻阐述了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和长期性,是高度的政治清醒,更是坚决的责任担当。
  对于教育,2015年2月,习近平在陕西延安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指出,教育很重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抓发展在根上还是要把教育抓好。
  对于就业,201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做好就业工作摆到突出位置,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化解产能过剩中出现的下岗再就业工作。
  对于收入分配,2015年11月23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要努力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和具体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缩小收入差距。
  对于脱贫,习近平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对于养老,2013年12月28日,在北京市看望一线职工和老年群众时,习近平指出,要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
  为何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2016年12月21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习近平这样指出。
  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
  面对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人民的需求,该如何应对?
  习近平指出,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
  人民的需求是改革的契机,要抓住重点。随着改革深入推进,牵涉的体制矛盾和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改革抓重点、抓关键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出。要牵住改革“牛鼻子”,既抓重要问题、重要任务、重要试点,又抓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
  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教育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深改中,要啃的硬骨头、要涉的险滩一一标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稳步向前,一石激浪,以点带面,牵引带动其他改革一并推进。
  要下一番“绣花”功夫,进行精准部署。今年3月,习近平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要继续选派好驻村干部,整合涉农资金,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以“绣花”为喻,实际上说的是精准施策的工作标准和科学态度,用绣花的功夫实施精准扶贫,确保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要持之以恒。2015年3月9日,习近平在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指出,要持之以恒把民生工作抓好,发扬钉钉子精神,有坚持不懈的韧劲,推出的每件事都要一抓到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当前,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实施;网络提速了,网费下降了;《居住证暂行条例》正式施行;奇葩证明开始被清理……中国用实际行动表明,保障民生一诺千金,决不开空头支票。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习近平这样说。(叶晓楠 马明阳)
  原标题:习近平“7·26”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解读之三
  “八个更”:人民需求的新期盼

责任编辑:王婵
标签:习近平 726讲话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