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人民日报民生三问 | 社会治理格局如何打造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7-11-06 09:39:30

  核心阅读

  十九大报告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该怎么提高?人格权该如何保护?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需要怎样的土壤?

  问 社会治理水平怎么提高?

  记者: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这些水平具体指什么?如何提高?

  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学院院长关信平: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亟须科学的方式、方法。

  社会化、法治化是长期以来的一贯要求,与我们在社会治理体制方面所强调的“社会协同”“法治保障”是一致的。智能化、专业化是对近年来社会治理新特征、新趋势的准确把握。比如,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科学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不仅提升了社会治理预警预测预防能力,还通过对大量数据信息的综合分析、精准研判,为社会治理的决策部署提供了重要参考。再如,为提升社会治理的质量和水平,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被引入,他们接受过专业化的训练,在基层治理、民生服务等方面更具有相关的能力素质。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管理学院院长朱旭东: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也为未来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

  社会化是指社会治理离不开社会组织的协同、广大群众的参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法治化是指坚持依法治理,把法治贯穿到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智能化强调的是科学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专业化是指伴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社会治理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是专业性很强的问题,基层的管理服务也越来越强调标准化、规范化。比如,对于维护治安,亟须进一步提升打击和预防犯罪的能力;对于网络治理来说,亟须进一步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和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问 人民人格权如何保护?

  记者: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为什么强调人格权?保护人民人格权,该怎样努力?

  关信平:十九大报告对社会治安防控提出明确要求,并且突出强调了保护人格权。这是在要求我们,在治安管理中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维护群众权益为目标。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既要打击侵犯公民人格权的行为,还要注意执法的方式方法。

  在社会治理中,各级政府部门和一线执法人员不能将群众视为对立面,尤其是要防止在执法过程中出现简单、粗暴、不规范、不文明的行为,进而损害群众人格尊严、侵犯公民个人隐私、过度妨碍公民自由,给群众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朱旭东:人格权,主要是指个人隐私、人身自由、声誉尊严等方面的权利。现实生活中,一些违法犯罪分子不仅侵犯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对群众的人格尊严造成了严重影响,比如在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中,往往曝光了一些人的个人隐私;在打击整治谣言的犯罪中,往往有人身攻击、人格侮辱的情形。这些都亟须予以高度重视,并加强依法保护。

  问 培育社会心态需要什么?

  记者:十九大报告要求,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社会心态与社会治理之间有啥联系?如何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关信平:一个良好的社会心态,必然有利于社会治理的深入推进,有助于社会的和谐有序、人民的安居乐业。

  当前,从个人层面看,由于工作压力、生活矛盾以及各种社会问题的影响,一些人的心理疾患增多,影响个人行为和人际关系,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发生扭曲,甚至出现个人极端暴力事件。从社会层面上看,一些人不能理性分析和科学对待当前国家治理和公共生活中的一些事,总是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渠道和形式,以粗暴、激愤的态度去渲染负能量,这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加剧矛盾冲突。

  下一步,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应该是社会治理的重头戏。其中,从社会方面看,充分发挥专业社会工作队伍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世界各国看,社会工作都是社会心理服务的重要承担者。我国应该尽快使专业社会工作的服务延伸到社会每一个角落,及时帮助一些人疏导情绪、端正认知。从政府方面看,要加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尤其是在遇到各种事件时,要敢于担当,客观公正对待、及时准确发声,回应群众关切。

  朱旭东:一个现代社会,应该有健康阳光的社会心理,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

  当前,我们仍然存在一些浮躁、仇恨、粗俗的现象和情绪,打开互联网,无论是一些话题讨论,还是一些跟帖评论,有时候都能看见暴力、粗俗的语言。这些都亟须重视和引导,让社会充满正能量、唱响主旋律。同时,有人把当前社会比作一个原子化社会,意思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联系有所弱化,和社会有所疏离。如何塑造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心理,用一个合理的、成熟的方式与他人交流、与社会沟通,也是当前亟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不仅仅要面对广大群众,也应该面对党委政府的工作人员,尤其是一线执法人员。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复杂变迁给社会治理不断提出新挑战、新问题,一些人长期处于“白加黑”“5+2”等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公安民警还要长期面对违法犯罪等社会阴暗面,难免在执法过程中出现急躁情绪,在与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出现不规范、不文明的言行举止,这些都需要加强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建设。

  原标题:社会治理格局如何打造(民生三问·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⑥)

责任编辑:王晓雅
标签:民生,社会治理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