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区观点

随迁老人“融入难”该如何破解?

来源:燕赵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7-11-14 14:31:44
  在房山区长阳镇建邦嘉园社区,随迁老人除了照顾儿孙外,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参加烘焙、声乐等专属课堂,还能进入随迁老人俱乐部发挥余热,并且有专业社工组织过集体生日。这是房山区社工联合会发起的主题为“结伴同行不寂寞”的随迁老人社区融合项目的一部分。随迁老人社区融合项目是由房山区社会工作者联合会策划并负责具体实施,选取长阳镇8个社区为实施区域。(11月11日《北京青年报》)
  今年7月底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6~2017)》蓝皮书指出,流动老人占流动人口总量的7.2%,语言、生活习惯差异、亲朋旧友远离等原因,使流动老人与迁入地生活产生隔阂,成为社区中的“隐形人”。
  如此看来,房山区长阳镇的随迁老人融合项目,很有针对性,对解决随迁老人城市“融入难”、孤独寂寞等现实难题,无疑有着很好正能量,而且就全国很多城市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动作欠缺、措施匮乏、效果不彰等对比而言,长阳镇在8个社区积极实施以“结伴同行不寂寞”为主题的随迁老人社区融合项目,无疑是稀缺和可贵的,值得关注与肯定,乃至效仿。
  饶是如此,也不得不说的是,就现有实际情况来看,要想从根上破解随迁老人融入城市难等问题,仅靠这样的“融合项目”,还是显得有些肤浅和力度不够。
  深入研究很容易发现,随迁老人或者说城市“老漂族”,难以融入所在的城市和社区,至少是这样两道“难关”叠加的结果:一是思想关,二是制度关。所谓思想关,一方面是指老人跟随子女到大城市生活后,不能很好地转变观念,难以融于城市人群和生活方式等;另一方面则是对家乡有一种深深的依赖和怀念,难舍乡土情结,对每家每户独立闭塞的城市生活不适应,乃至因此“生病”。所谓制度关,就是老人到城市与子女一起生活后,相关配套制度还不充足和完善。这一方面是指国家的相关制度配套不到位,比如,在一些地方老年人异地发放退休金,需要年年认证,费时费事费力,影响了养老金的及时发放和“老漂族”的生活。另一方面则是生活的社区在一些服务功能上不足。
  前一关的解决,需要社区提供相关融合项目,帮助老人参与社区活动,提高他们的存在感和幸福感。而更深层面的第二关,则需要城市等管理者充分认识到,随迁老人表面看只是在为其子女分忧和共同生活,其实也间接在为城市做贡献,因为老人进城与子女同住、为家庭提供后勤保障、稳定子女工作情绪等,就是让这些年轻人专注于工作,为城市做更多的贡献,这也是一种生产力。而保有这种动能,需要城市管理者等在城市规划、建设与资源分配、制度设计与推进中,切实考虑随迁老人的需要和利益。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进一步深化和加速进入老龄社会,城市“老漂族”等随迁老人群体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会更多。期待有关方面及早深度应对和引导随迁老人的融入问题,这既是城市建设的需要,也是应对老龄化的需要。(作者:余明辉)
  原标题:
  随迁老人“融入难”该如何破解?

责任编辑:黄文
标签:老人,融入社区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