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志愿服务

北京什刹海志愿者平均年龄超70 生活更有精神头

来源:北京晚报 发布时间:2017-11-21 08:52:34

  在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柳荫街社区,活跃着一支广受居民欢迎的便民服务队。这些平均年龄已达70岁的老人们,坚持义务为社区居民服务已经10年了,好几位老人的义务服务时间都超过了1500个小时。从夏天换纱窗到冬天装烟囱、调试电暖气,从接电线到疏通下水道,在解决社区居民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具体困难时,处处可见他们的身影。

  小土木、小水暖、小缝纫、小钳电:便民服务队提供“四小”服务

  柳荫街社区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后海南沿。“60岁以上的老人已占常住人口的19.5%了,是典型的老龄化社会缩影。”柳荫街社区党委书记范丽丽说。

  他们中很多是孤寡、空巢老人,这个社区又以平房院为主,没有物业, “家里灯泡坏了、水龙头坏了等许多小困难,老人们处理不了,政府工作再细致,这些事也不可能第一时间给解决,可是这些小困难又实在影响居民生活幸福指数。解决这些问题,还得靠邻里互助。”

  家住小新开胡同的老党员程国富注意到了这些问题,他把自己的想法向社区党委汇报,得到了党委的高度重视,达成共识:汇聚社区里居民尤其是老党员的能量,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推动社区建设。

  “我们社区里有很多热心人,像金世昆、刘晓冬等老人,平时都主动帮街坊邻居修理电路、修理日用品,只要我们好好组织一下,就能实现助危济困的初衷。”2007年4月25日,“柳荫街党员连心便民服务队”正式成立,服务队当时有50名成员,除了部分驻区部队的官兵还比较年轻,多数都是退休在家、六十岁上下的老年人。服务队把自己的服务内容放在了“群众有需求而政府部门想解决又力所不及”的问题上,提供“四小”服务,即小土木、小水暖、小缝纫、小钳电。

  “别的不图,就觉得自己又有用处啦,活的就有精神头”

  “十年前可跟现在不一样,那时候还烧煤取暖呢,铁锅坏了个把手、烧水壶漏了,都不舍得扔,我们就都给免费修理好了。”回想起服务队刚成立那会儿,服务队里的“小年轻”马铮还印象深刻,大家的服务面一下子扩大了,活儿还真不少,好在队员们都是热心人,“人虽然老了,可想帮大家伙儿办事的心还在”,便民服务队也没有要启动经费,所有维修需要的设备、材料都是老人们从家里拿来的。

  夏天给社区老人们钉纱窗,做雨搭,冬天安烟囱,服务队的老人们还总主动找活干。队长程国富发现居民和虽心的爱人患中风,瘫痪在床,经常看病就医,还要进行康复训练,但是院门口的台阶很高,出行非常困难。服务队立即找来钢管等材料,主动上门,给他们的院门安装了一个u型的扶手,解决了病人出门的难题。2007年冬天,服务队得知社区有一特困家庭的土暖气常年不热,队员们就主动上门,帮助拆除了旧暖气,重新为其安装了几组新的暖气片和取暖炉,经过反复调试,终于解决了这户人家冬季取暖问题。暖气烧起来,这户居民的心里也热乎乎的。

  经过多次义务服务,便民服务队的知名度大增,服务队里的队员们也都成了“社区名人”,听到别人叫自己“服务队的金师傅”,听着玩具修理好后孩子们“金爷爷、金爷爷”的叫声,74岁的金世昆心里美滋滋的:“老哥们在一起,日子也格外有滋味,就跟退休前在车间小组一样,几天不见就想的慌。”而他最开心的就是接到队长派活的电话,“赶紧就屁颠屁颠地去啦,别的不图,就觉得自己又有用处啦,活得就有精神头。”

  全社区数千台电暖气,73岁刘工程师每年几乎挨个调试

  便民服务队的建队初衷是拾遗补缺,帮老扶弱,可随着知名度增加,上门求助的居民越来越多。随着煤改电的推广,服务队不仅扩大了服务面,服务内容也“与时俱进”,增加了每年采暖季给居民免费调试电暖气。从2011年起,服务队还定下了每个月29日作为便民服务日,基本满足居民日常生活中的理发、磨刀、小修理需求。“居民们给我们反映的困难,我们都有登记,需要马上维修的,我们队员就会第一时间上门服务,有的大活,我们都会协调好队员,排好日期逐一上门。”

  退休前是电器工程师的刘晓冬是服务队的副队长,今年73岁的他也是整个服务队最忙的人之一。“全社区有8000多台电暖气,每年几乎都得他挨个调试。”马铮说,社区里更换的电暖气,很多老人不会用,尤其是定时器,第二年用的时候,程序肯定全都乱了,又得重新调试,“有的机器每年得调好几遍,我们老刘忙得脚不沾地。”而有的定时器安装位置特别低,调试的时候,年过70的刘晓冬都得趴在地上干活。

  “定时器要是没调好,暖气开不了,暖气公司的人最快24小时上门,这么长时间,要是老人冻坏了可不得了。”同为老年人的刘晓冬即便自己忙得没时间喝水也都赶紧上门给维修。几年下来,刘晓冬的电话号码已经成了社区里的公号,甚至周边社区的居民都给他打电话请求帮助。

  12元的轴承得给砍到八块,义务服务同时还帮您省钱

  给居民义务提供维修服务时,老人们还千方百计给大家省钱。小区里彭师傅的轮椅坏了,家境困难的彭师傅不舍得换新的,在便民服务日的时候过来维修。金世昆拆开轮椅轮子一看,轮子里的轴承磨坏了,滚珠都磨没了,必须更换新零件。这种轴承跟自行车的轴承还不一样,在修车摊、普通店里都买不到。

  服务队的孔繁瑞和唐炳林两位师傅马上骑车去西四到处打听,才终于在一个五金店里找到了合适的配件。“那天是38度的高温,七十多岁的老哥俩忙活半天。一个轴承,人家店里只要12元,老哥俩这一通砍价,愣是8元给买下来了。”新零件买来后,服务队几位师傅也已经把轮椅原来坏的地方维修好,安上轴承,彭师傅的爱人一推就惊了,“老彭,你咋变轻了,这轮椅太好推了!”

  程国富说,老队员们也都是从苦日子过来的,理解社区里老人们过日子能省则省的精神,给大家免费提供维修服务的同时,都想着也给居民们多省点钱。

  自从换了电暖气之后,有的居民家里,定时器经常损坏,最开始的时候,刘晓冬尽量给修理好,等到实在不行,他也满市场地给居民们淘换替代品,“国外那个件,换一个得将近三百元,就是国内的件也得一百多元,你要是找老刘,不到一百就能搞定。”马铮对刘晓冬的技术和耐心也是佩服得不行。

  “只要有口气,义务服务咱就继续干”

  最近几年,便民服务队针对社区里老人们独居的情况,又增加了一项服务内容,经常组织服务队里的成员到独居老人家中陪伴聊天。“我们都是70往上的人啦,凑一起,有的聊。”77岁的程国富几乎每天都到附近老人们家中转转,“孩子们都不在家,千万别出现在家里摔倒了或者出事了没人知道的情况。”

  十年来,柳荫街社区便民服务队已经累计为居民办实事15926件,保守估算为居民节省人民币至少40万元,刘晓冬、马铮、金世昆、孔繁瑞、耿慧敏、董毓兰6人为居民志愿服务的工时已经超过1500个小时,芦玉华、谭艳玲等9人服务的工时也超过了1000个小时。

  “老人们实际服务的时间肯定不止这个数,”程国富说,这个统计只是截止到去年年底的一个粗略记录,“最初做统计的时候,刘晓冬、金世昆都不愿意上报,还跟耿姐呛呛,觉得做好事还得记下来就不对。后来告诉他们这是管理需要才不吭声了。”

  有了便民服务之后,得到了帮助的社区居民也更愿意回馈社区,柳荫街的各项社区工作都走在前列。便民服务队的老人们也得到了社区广泛的认可和尊重,而老人们也都焕发了青春。

  “我们平均年龄才46岁啊,可别给我们写老了。”金世昆和程国富都跟记者开玩笑。几个老人都说,为人民服务,是刻在他们骨血里的精神。但是年轻的时候,为人民服务没有这么直观的感受,直到参加便民服务队后,才更直接地有为人民服务的感觉,“给居民做的小修理都是直接的,面对面的,能给别人帮上忙,听别人一句感谢,我们由衷觉得开心,感觉自己不算老,还能做一些对别人有意义的事情,真正感觉到了,我奉献我快乐。”

  “只要还有口气,义务服务咱就继续干。”金世昆的一句感慨说出了便民队里所有老人的心声。(记者 周明杰 白描 宋溪)

  原标题:什刹海街道志愿老人平均年龄超70:义务服务让他们活得有精神头

责任编辑:黄金露
标签:北京,志愿者,义务服务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