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春晚@你 | 他们,是行走的历史印章……

来源:中国社区网 发布时间:2017-12-21 11:39:44

  在大街小巷、社区弄堂,有这样一群人,坚守初心,匠心独具,不断传承、创新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守望者”。

  小街道里有大文化,全国社区网络春晚深入各地社区,不断挖掘中华文化传承人及其背后的故事,展现传统文化欣欣向荣、代代相传的永久魅力。

  糖塑传人“吹”龙凤烛

1.jpg

“天门糖塑”传承人肖木平

  吹、拉、搓、扯、捏、压、剪——这是湖北天门糖塑的“七字诀”。天门糖塑起源唐代兴于明代,2008年正式入选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祖辈起,天门肖家便是正宗的糖塑传人,48岁的肖木平是目前这一技艺最年轻的传承人。

  2016年,肖木平带着糖塑手艺应邀参与全国社区网络春晚外拍录制,现场“吹”出了一支“龙凤烛”。用一根细木棍粘上麦芽糖,捏成一个小气袋,再拉出一根气管,“吹”鼓起来做蜡烛,绕上一条龙在烛身上,头顶再做一只凤凰翱翔。“在天门糖塑手艺人里,目前只有我能做龙凤烛。”肖木平自豪说道。

  尽管天门糖塑入选了国家非遗,但是学习这门技艺的人仍然寥寥无几。肖木平说,他希望借助全国社区网络春晚的平台,让天门糖塑文化传播得更远,真正走进百姓间。

  华阴农民喊老腔

3.jpg

气势豪迈的华阴老腔,富含浓郁的陕西文化特色

  “来的西去的回家过年,火车站飞机场人海人山。大商城各铺店人往不断,背大包提小包年货备全。”华阴老腔一声吼,响彻全国社区网络春晚舞台。

  华阴老腔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明末清初,气势豪迈,富含浓郁的陕西文化特色。

  舞台上,来自陕西省华阴县双泉村的农民艺术家们女穿花袄,男穿对襟褂子,坐在自家打的小板凳上,弹月琴、拉板胡、敲长条板凳,气势磅礴,听得人热血沸腾。今年78岁的老艺术家穆忠民创作《回家过年》,把春运故事写进了老腔,表达了天下父母期望儿女回家过年的淳朴愿望。

  8岁“铁镜公主”唱京剧

2.jpg

《四郎探母·坐宫》

  “听他言吓得我浑身是汗,十五载到今日才吐真言。”听过《四郎探母》的票友不少,但你看过老少搭配的京戏吗?

  在全国社区网络春晚舞台上,8岁的“小铁镜公主”鲁昱辰搭档69岁的“杨四郎”王世林,将京剧唱出新花样。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节目指导老师、武汉市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陈幼玲说,京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粹,不仅要融入居民生活中“火起来”,更在创新中“活起来”。她希望通过老少同台、传统戏曲与现代戏曲的碰撞,体现戏曲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

  老西善桥人“抢救”民歌

4.jpg

西善民歌艺术团表演《打夯歌》

  “你的山歌没得我的山歌多,我有十万八千九稻箩,我在前面跌把跤,泼掉了多少好听的歌……”西善民歌在南京西善桥一带传唱了上百年,居民们在劳作中用民歌来即兴创作,看到什么唱什么,想到什么唱什么,就连打麦、晒麦、插秧、抽水也被西善民歌一一唱到。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曾经口口相传的民歌逐渐消失。这让老西善桥人谢发宝意识到,如果不去赶紧收集和保存,这些民歌很可能就会失传。20多年来,谢发宝深入到田间地头、农民歌手家中,采集、整理、注释三百多首山歌,出版了《南京西善民歌集》,把正在逐渐消失的民间艺术“抢救”了下来。

  如今,西善桥街道寻找到了30多位老年民歌传唱者,成立西善民歌艺术团,进社区、进学校,唱民歌、教民歌,西善民歌又重新活跃起来。

  匠心筑梦,砥砺传承。2018全国社区网络春晚正在火热进行中,本届春晚面向全国社区征集“中华新传人”故事。如果你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新传人”,如果你了解“新传人”背后的故事,快联系全国社区网络春晚组委会,下一位春晚“民”星就是你!(黄金露)

责任编辑:黄金露
标签:全国社区网络春晚,中华新传人,文化传承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