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专员”下沉社区 破解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8-06-04 09:50:33

  随着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街道在城市管理服务、凝聚居民群众、化解社会矛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现行的街道管理体制还存在一些问题:街道内部的科室设置偏重于“向上对口”,面向群众的服务针对性不强;强调属地责任,区职能部门通过“漏斗效应”将大量的事务“漏”到街道、社区,导致街道“原来是个筐,现在是个缸”,虽然街道、社区越来越忙,但为民服务水平这个根本问题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街道管理怎么理顺?
  今年以来,北京市委把落实“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作为当前城市治理改革的“1号课题”进行部署。作为北京首个启动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区,东城区出台了全市首个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办法,并于5月18日在三个街道正式启动“大部制”改革试点,将原来内设科室“眼睛对上”转变为“身子向下”,将街道机构从原来“向上对口”的25个科室和4个事业单位,精简为“向下对口”的“六部一队四中心”, 并派正科级干部担任“社区专员”下沉社区,破解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
  “六部”包括综合保障部、党群工作部、社区建设部、民生保障部、社区平安部、城市管理部。同时,为减少管理层级,“六部”部长由街道工委副书记、办事处副主任兼任,使街道运转更加高效顺畅,降低了管理成本。
  “一队”是在街道城管执法队的基础上,从公安、工商、食品药品监管、交通、消防等5部门抽调执法人员,组建街道综合执法队,将人员、责任、工作机制、工作场地相对固化,推动执法力量下沉基层、综合执法。
  街道所属事业单位“四中心”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具体变化为:成立党建服务中心;保留社区服务中心;社保所更名为政务服务中心;整合为民服务分中心和环卫所,组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加挂“综治中心”牌子。
  在做实做强街道方面,东城区梳理形成了106项街道内设机构职责清单。今后,除街道职责清单以及涉及城市管理、民生保障、社区建设和公共安全工作以外,其他职能部门不得随意向街道安排工作。同时落实街道对相关重大事项提出意见建议权,赋予街道对派驻机构的统筹调度权、人事建议权和考核评价权,明确派驻机构的日常管理重点在街道,业务管理重点在职能部门,坚决消除职责交叉、混淆不清现象,切实增强街道在基层治理中的基础地位和统筹协调职能。
  为促进治理力量下沉,一方面,东城区职能部门将工作力量最大限度充实到一线,加强对街道、社区的政策支持、财力物力等保障;另一方面,街道干部也要下沉。建立“社区专员”队伍是这次改革的一大特色,“社区专员”作为街道工委、办事处派驻社区工作的专职干部,指导、协助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开展全面工作。
  “我2007年大学毕业后就在街道工作了。”在机关工作了11年的东直门街道行政办公室主任江鹄冲又有了新身份——新中西里社区的“社区专员”。江鹄冲说,上任后,跟社区党员、居民骨干、困难家庭和困难群众建立了联系,了解他们的诉求,向上级部门反映共性问题,想办法协调解决。
  与此同时,东城区还建立并完善了党建引领、决策指挥、工作运行和监督考核四大街道工作机制。“这4项机制是一条责任具体、环环相扣的‘责任链’,要充分发挥街道工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政府工作的重要指标。”东城区有关负责人说。
  说起改革带来的新变化,东直门街道办事处主任石崇远最深的感受是,“原来由上层往下部署任务,下层来贯彻实施;现在则要从下而上,老百姓有什么需求、困难,街道出面统筹解决,街道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还可以‘吹哨’,联合各部门一起解决。”比如,东直门街道过去有一个城管执法队,22名队员,如今变成了综合执法队,由城管加上公安、工商、食品药品监管、交通、消防等部门抽调的执法人员组成,一共31人,常驻街道。这就避免了扯皮问题,“不管百姓举报投诉哪个领域的问题都能涵盖”。(记者 贺勇)
  原标题:北京东城区在街道试点“专员”下沉社区 破解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

责任编辑:王依凡
标签:北京,社区专员,社会治理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