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中的文化记忆

来源:中国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9-04-30 14:22:14

4月9日,游客参观袁家村村史馆。袁家村村史馆内的布展内容分为历史篇、创业篇、成就篇和荣誉篇。这里陈列的一张张照片、一面面锦旗,向人们讲述着袁家村的历史巨变。记者 袁景智摄


  4月9日,记者在李小超“乡村记忆”主题雕塑展上,遇到了前来参加中国咸阳—法国蒙达尔纪青年文化交流活动的法国蒙达尔纪市森林中学的师生们。
  “李小超先生以他饱含深情的写意雕塑和水墨作品,表达了对黄土文化深深的依恋和阐释,并以此搭建起与海洋文化的对话,构成了不同文化关于‘乡愁’的解读方式,非常难得和珍贵。”法国蒙达尔纪市森林中学的老师若斯兰说。
  2014年7月19日,由李小超先生创作的大型户外青铜雕塑作品《教书先生》,在法国蒙达尔纪市与当地市民见面,并被法国蒙达尔纪市政府永久收藏。
  说起刚刚开馆就成为市民游客关注热点的李小超“乡村记忆”主题雕塑馆,咸阳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郭群星表示:“咸阳市有着繁华的商业区、时尚的文创区、现代的商务区,还有着大剧院、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书店等公共文化设施。把这样一个以乡村文化为主题的雕塑馆设立在咸阳市两寺渡公园内,并且免费向市民游客开放,就是要传播乡村文化,唤起人们对农耕文明、故土乡情的记忆。”
  乡村旅游承载文化力量
  在大力推进乡村旅游的进程中,陕西省各地深入挖掘整理乡村文化内涵,先后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内涵丰富、颜值突出的乡情村史陈列馆,吸引游客前来阅读乡村的文化和历史。乡情村史陈列馆,逐渐成为当地人文历史的宣传站、文化遗产的传承地、民俗风情的展示台和乡愁乡情的寄托处,同时,也赋予了乡村旅游新的精神内涵和文化追求。
  70多岁的孙友柱是白水县西固镇西固村村民,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他随时收集关于村里的各种图文资料,并耐心地对资料中提及的地方、人物、事件一一考证,历经5年时间,最终形成了十几万字的《西固村志》。书中记载了村子的历史变迁以及农业、手工业、乡村文化、逸闻趣事等。“撰写村史,留住村子的记忆,很多事情都需要向年龄大的人一一考证,不是随便就能定得了的。”翻着《西固村志》,孙友柱对前来参观的游客娓娓道来,“《西固村志》第一次印了3000册,很快就被村民一抢而空。”
  到乡村旅游,参观村史馆已经成为许多游客的一种习惯。以群众的情感体验为展陈思路,设置乡魂、乡音、乡土、乡味、乡情五大展区的“美在白水·乡愁馆”,去年春节开馆仅三天,参观群众就超过万余人次。该馆生动呈现了群众生产生活的热烈场景,让人们在回忆和体味中产生对土地的爱恋、对乡村的依恋、对乡亲的眷恋,从而引导和激发人们根植桑梓、互帮互助,共建幸福美好生活。白水县杜康镇的乡愁馆,则以陈列镇史为主,开放一年多来,除本地群众外,到访外地游客数万人次。
  记者了解到,为了带动当地乡村旅游,白水县自2016年启动“村史工程”,各村镇街办成立村史编撰委员会,组织热爱村史整理和编撰工作并具有一定文字功底的村民开展此项工作。通过文字、图片、实物、文物、影像等方式挖掘整理村史,充分反映村落的地容地貌、经济基础、文化遗迹、民风民俗等发展变迁,让游客在体验村容村貌、民俗美食的同时,还感受到乡村旅游独有的地域文化特色,使之成为一种精神享受。
  乡村旅游让人记住乡愁
  “为什么要抢救农民记忆中的历史?因为乡村的落寞,因为乡土的渐行渐远。为什么要重拾村落的历史?不是要重返过去,而是要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找到自身存在的真实感。在近40位村民的生活叙事中,破旧的窑洞与乡村学校的兴衰连在一起,河神庙和龙王庙与他们的灾害记忆一并而至。”谈及编纂《枣缘社会——陕西佳县泥河沟村文化志》《村史留痕——陕西佳县泥河沟村口述史》《乡村记忆——陕西佳县泥河沟村图像集》的初衷时,主编孙庆忠这样说,“漂泊在外的游子、离别家乡的故人,心底最深处都有些许难以忘怀的乡愁,只有让存放情感、心灵的‘乡愁载体’多起来,才能留得住传统文化的根脉。这一点,正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精神内核之一。”
  乡村文化赋予了乡村旅游鲜活的主题内容。西安市临潼区、长安区、鄠邑区等以乡情村史陈列室建设为抓手,推动传统乡土文化和现代城市文明深度融合,把历史文脉与村庄发展的变迁史、改革开放给乡村带来的巨变全景式地展示出来,让人们走进陈列室去寻访历史、感受文化、领略技艺,让传统乡音、文化遗韵唤起人们的回忆和乡愁。
  “通过采用编纂图书、村史工程建设、乡村史陈列馆等多种形式,让村民由乡村文化的创造者转变为自身文化的讲述者,这种‘社区感’的回归,极大地提升了村民参与乡村旅游,改变处境、创造生活的能力。”文化学者韩健畅认为,“熔铸生命体验的村落历史,不仅承载了柴米油盐中难以割舍的情感记忆,也让我们看到了古老村落潜存的生机。旅游让更多的公众参与其中,与村民共同找寻历史,让村民有了守望的热情,让游客感受到乡村旅游的意义和价值。无论是老人的守望还是年轻人的回望,正是怀旧和乡愁,不断地唤醒大众热爱故乡的情愫,营造自己心中诗意栖居的精神故乡。”
  乡村旅游弘扬家风美德
  如今的乡村旅游,游客已经不满足于仅仅是吃喝、看景的简单游玩了。
  “陈旧的犁、镰、扬场锨、连枷等耕作农具,再现了上一辈人田间劳作的艰辛;旧式的木制风箱、石磨,散发着淡淡农家炊烟的味道;布满生活印迹的木柜、钟表、煤油灯,又仿佛让人看到了一家人朴实生活的场景……”在省城政府机关工作的谢小飞,上个周末带着一家人从西安驾车来到了千阳县南寨镇闫家村。他说:“吸引我来到这里的,除了田间地头的果蔬采摘外,还有一个原因是闫家村里有个很精彩的村史馆,我要让正在读书的孩子不忘根本,接受家风美德教育,培养良好道德品质。”
  “2016年,闫家村村史馆建成并对外开放。村史馆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村庄的历史变迁和时代风貌,同时弘扬家风美德,是传承历史文化、反映民俗家风、留住村镇乡愁、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让村民在日常参观的过程中提升荣誉感、自豪感和幸福感,通过建设村史馆,教育引导农村群众发扬优良民俗家风,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南寨镇党委副书记王志刚感叹,“没想到,此举赢得了来村里旅游的游客的好评,增加了游客在旅游中的文化体验,同时,也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记者从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了解到,近年来,陕西省各地结合乡村旅游,以村落固有的历史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山水文化、现代文化等为支撑,既充分挖掘共性优势,又突出“一村一品”个性特点,开展乡愁馆、镇村史馆、博物馆建设和村史修编工程等,不仅让当地人在回忆家长里短中守望,而且让外来的参观者体验了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也给旅游插上了文化的翅膀,让乡情代代相传、乡愁源远流长,大家在共建新时代美好生活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记者 李向红)
  原标题:乡村旅游中的文化记忆

责任编辑:黄守玲
标签:乡村旅游,文化记忆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