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乡风文明绘就美丽乡村幸福底色

来源:济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9-06-03 16:43:36

  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是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关键一环。千村千面,其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各不相同的乡风与文化。乡村的发展,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乡风文明建设,在润物无声中培育了新时代农村的新风尚,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美丽乡村。本期,让我们共同欣赏济南乡风文明建设的斑斓画卷。
  出彩人家 从“一户出彩”到“户户出彩”
  提到咱济南的乡风文明创建,就不得不提“出彩人家”创建活动。作为济南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化和提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出彩人家”创建活动开展以来,乡村面貌日新月异,农户家里敞亮了,村民精神头儿更足了,离“户户出彩、人人出彩”的目标也越来越近了。
  家住商河县龙桑寺镇刘集村的李延仙是村里便民超市的业主,2017年,她被评为龙桑寺镇“孝德龙桑,十大孝子”。李延仙自1992年嫁到龙桑寺镇刘集村至今,已有26年。多年来,她和丈夫一起孝敬老人,教育孩子,尽心尽力地经营着自己的小家。
  2012年初,李延仙的母亲患上小脑萎缩,自此瘫痪在床。祸不单行,2012年4月,她的婆婆又患上老年痴呆症。
  乡风文明绘就美丽乡村幸福底色

在龙桑寺镇刘集村,邻里和睦相处,其乐融融。(资料照片 刘垒 摄)


  面对生活的考验,李延仙没有抱怨,更没有屈服,她勇敢坚强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因为娘家村与刘集村相隔不远,“两头来回跑”成了李延仙日常照顾老人的常态。每天,她一边悉心照料婆婆和母亲,一边教育孩子,同时还要赚钱支撑整个家庭的日常开销。
  前不久,李延仙的母亲去世了,她把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了婆婆身上。记者来到李延仙家中时,她刚刚给婆婆洗完衣服。老人大小便失禁,常常把床单衣服弄脏,一天不知道得洗多少遍。每到冬天,李延仙的手裂得全是口子。
  “俺娘以前身体好的时候是个利落人,特别爱干净,做事儿也很麻利,所以必须给她勤收拾一下,这样她也舒服。她舒服了我就高兴,觉得自己干什么都值得,干什么都有劲儿。”李延仙说道。
  以榜样示范汇聚创建正能量的,不仅只有李延仙。在龙桑寺镇,人们时刻能够感受到好人的存在。75岁的“好婆婆”霍建华,掌管两对儿媳过日子几十载,至今未分家,成为村里村外一段佳话;77岁的“好孝子”刘德星,自幼失母,把妗子当作自己“亲妈”的故事,在邻里之间广为传颂……
  刘集村、大刘村是龙桑寺镇今年首批打造“出彩人家”2个示范村,为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效,龙桑寺镇党委安排专人加强对创建活动进行指导,充分发挥村级妇联组织作用,成立了“出彩人家”巾帼志愿服务队、宣传队、清洁队等6个功能性妇女小组,宣传和引领妇女、家庭参与“出彩人家”创建活动。
  “自‘出彩人家’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各村的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家家户户讲卫生、讲文明,家庭邻里之间也越来也和睦。接下来,我们将引领更多村参与到‘出彩人家’创建工作中来,不断激发广大妇女和家庭参与创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该镇相关负责人说。
  大爱无边 69岁老人四年如一日免费为村民理发
  5月30日上午,记者刚走进济阳区曲堤镇郭家村郭传善家的院子,就看到一棵长势茂盛的石榴树,树上开满了鲜艳的石榴花。树下,郭传善正在给一位老人理发。“头低点、再低点,好,别动了。”伴随着“嚓嚓嚓”的声音,不一会儿,74岁的郭传让老人原本有些凌乱的白头发就被理得整整齐齐、干净利落。老人把镜子拿过来照了照,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几年全靠传善免费剪发,有你这样的热心人真好!”郭传让口中的“传善”今年69岁,他为村民免费理发已经有四个年头。
  在理发的过程中,记者发现郭传善左手食指有些异样。原来,2017年11月,他在用电锯干农活时不小心把食指的一小节切了下来,后来虽然接上了,却不如以前灵活了。郭传让表示:“他的手受过伤,我们都劝他别干了,他就是不听。”郭传善笑着表示:“我一个快70岁的人,还能有几年好时光呀,倒不如把剩下的时间为村里的乡亲们做点有意义的事。”
  乡风文明绘就美丽乡村幸福底色

郭传善常年坚持免费为村民理发。(王宝静 摄)


  谈起免费为父老乡亲理发的初衷,郭传善笑着说:“我发现村里的老人去镇上理发不方便,就自学理发,而且他们也不嫌弃我的手艺。”郭传善是2016年开始免费为乡亲们理发的,如今已有四年时间。刚开始村里找他理发的人寥寥无几,他就挨家挨户做工作,还让村支书在村喇叭里为他进行宣传。谁也没想到,他这一坚持就是四年,其间用坏了三把推子。目前,村里上至90多岁的老人,下至四五岁的孩子,都找他理过发。
  除了在家理发外,他还提供“上门服务”。村里的郭传金老人在去世前一直瘫痪在床,郭传善就提着工具箱到他的床头给他理发,直到老人去世。每隔一段时间,他还会到镇上的敬老院为老人理发,“最多的时候一天给20多个人理发,还有点儿累呢。”郭传善乐呵呵地表示。
  郭传让说:“传善天生就是热心肠的人,除了免费理发,村里的红白事他都主动帮忙。”郭传善的热心肠也传递给了他的两个孩子,大儿子在家种了两个黄瓜大棚,在父亲郭传善的影响下,大儿子夫妻俩都有一副热心肠,即使是在农忙时,只要乡亲们有需求,两人都会帮忙。小儿子郭作敬在济阳城区工作,也是经常帮助他人,他还经常说:“邻居们谁都有用得着别人的时候。”
  周围的村民都说,郭传善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郭传善却指着门前挂着的“共产党员”门牌,笑着说:“我得对得起这块牌子。”
  郭传善的善举不仅影响了两个儿子,还影响带动了全村的村民。郭传善所在的郭家村是曲堤镇有名的“文明村”,一进村,就能看到干净的街道和整齐的绿化带。郭家村村支书郭传冬表示,这两年村里的好人好事特别多,尤其是郭传善免费为村民理发,带动了整个村的淳朴村风民风,邻里之间非常和睦,农忙的时候大家会相互看家。村里77岁的郭作良和66岁的郭作军兄弟二人自小患有痴呆症,生活不能自理。村里就给兄弟二人盖了新房子,乡亲们轮流给兄弟二人送食物和衣服。郭传冬表示:“正是因为乡亲们都有热心肠,他们兄弟两人才能吃饱穿暖。”
  郭传善正如他自己的名字那样,不断将善良传递给他人,也带动全村充满了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相濡以沫 “半路夫妻”一生情
  在黄河北岸的桑梓店街道有一个贫困村——小吴村,这里有一个“韧性”十足的家庭。他们明理孝亲、和谐共处的家庭氛围让人称道,幸福的一家经常会让人忘了这是一对“半路夫妻”。
  吴俊忠是一名工人,董献红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二人经人介绍于2012年登记结婚。当时,吴俊忠家有老母亲,还有个即将成年的儿子。董献红不嫌吴俊忠穷,只认准他的“实在”,夫妻俩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共同构筑起一个尊老敬老、教子成才的和谐家庭。
  乡风文明绘就美丽乡村幸福底色

吴俊忠幸福的一家(张素芬 摄)


  吴俊忠的原配妻子2010年因病过世,突如其来的变故对这个家庭打击很大。为给原配妻子治病,吴俊忠倾其所有。
  心中忍着悲痛,既要照顾好自己的老母亲和正在上学的儿子,还要继续上夜班打工挣钱,这个家里变得异常冷清。
  在征得儿子的同意后,吴俊忠与董献红结婚,构建了一个“重组家庭”。董献红曾有过一段不幸的婚姻,她格外珍惜家人,更加懂得家庭和睦的重要性。初进这个家时,日子过得紧紧巴巴,董献红却用惊人的平静和坚强撑起了这个家。下地干活,整理家务,照顾老人和孩子,关心体贴丈夫,农闲时还经常出去打零工,她从未因辛苦而有所抱怨。逢年过节,总是不忘给家里人买好吃的;天冷了,也不忘给老人做棉衣。渐渐地,这个家的日子变得亮堂起来,一家人坐在一起也变得有说有笑。
  董献红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是她勤快能干,温柔孝顺,成为邻里街坊交口称赞的贤内助。“‘家和万事兴’嘛,只要家庭和睦了,其他的事就都能顺顺当当的。”她经常这样跟邻居说。
  吴俊忠始终把教子成才作为自己的第一任务,坚持辅导儿子的功课,从小培养儿子立志成才的信心。儿子也很有出息,坚信“知识改变命运”,从小努力刻苦,最终考取了临床医学专业,现在山东大学读研究生。作为人妻、人母和人媳的董献红一直以来尽心尽力,尤其是对这个失去母亲的“儿子”,她更是百般呵护,努力让他感觉回了家就“暖暖和和”的。医科学生课程多,压力大,儿子不能时常回家。董献红便经常给儿子打电话关心饮食冷暖,还不忘开导他放松心情。每次儿子放假回家,董献红都会准备一大桌丰盛的饭菜,就怕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
  儿子也很照顾父亲和继母的情绪,学业虽忙,但他尽可能多地抽时间陪伴家人。他努力奋进只为让父母少操心,让这个家生活得更好。多年来,董献红与儿子的关系不是亲生胜似亲生。
  在这个“重组家庭”中,“家和万事兴”是打开幸福大门的钥匙。他们是最平凡的儿女,最简单的父母,他们相亲相爱,患难与共,每一位家庭成员用各自的真情构建了一个令人羡慕的幸福家庭!(记者 李冬阳 王宝静 张素芬 通讯员 刘垒 刘伟平 孟祥英 刘娜)
  原标题:乡村发展,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乡风文明绘就美丽乡村幸福底色

责任编辑:黄守玲
标签:乡风,文明,幸福底色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