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昆明盘龙:“五朵金花”竞绽放社会治理开新局

来源:昆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9-12-05 11:02:21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如何真正落实到基层,在城乡社区开花结果?

  盘龙区将社区工作事项从200余项压减至90余项,如何把社区力量聚集社会治理创新、公共服务拓展?

  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重点是立足群众所需所愿,把重心沉到基层。如何才能立足群众所需所愿,加强社区的微治理、小服务?

  近年来,盘龙区在推进社会治理工作中,全区122个社区,个个有特色、社社有亮点,其中金星社区、金沙社区、金江路社区、金色社区、田园里社区,根据各自社区特点,创新社会治理“自选动作”,探索破解社会治理中的难点、痛点,其模式、经验值得推广。

  金沙社区

  小金豆构筑大平安

  “金夏苑14幢二单元301号阳台着火了!”今年8月3日,盘龙区金沙社区的“金豆哥”(志愿者)丰国兆将这一信息通过金沙社区微信公众号上传到金沙社区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信息平台。5分钟后,派出所民警、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等到达现场,一起扑灭火情,丰国兆也因此获得10个金豆。

  位于城郊接合部的金沙社区曾是各种社会矛盾冲突的交汇地,特别是金沙小区历来有“脏、乱、差”、案件高发等情况,曾被市公安局挂牌整治。为彻底改变社区的社会治安状况,2016年,借助“数字盘龙”建设契机,由盘龙区政法委牵头在社区内安装视频监控摄像头,投入数十万元在综治站拼接监控大屏,通过“警务雷达、金豆兑换、卫星布防”警务模式对社区进行综合管理,推动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力量下沉、资源整合,实现精细化管理、无缝隙管理、闭环管理、合作治理。

  根据金沙社区“警务雷达、金豆兑换、卫星布防”警民联动模式,社区志愿者可上报各类信息和案件,经核实后,上报人可获取相应的金豆。若上报案件需要紧急处置,平台工作人员可立即将案件通过“警务雷达”系统派遣给当前辖区正在巡逻的治安队员和志愿者进行处置,参与案件处置的人员也可获取金豆.

  目前,社区的“金豆”志愿者已从原来的17人,增加到800多人。社区志愿者赵鸿阳的金豆最多,已达到2000多个。“我本身就是社区工作人员,平时出门我爱到处走到处看,治安、消防、邻里纠纷、环境卫生、群众需求,一有线索我就上报,3年来我已上报了300多条线索。”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社区民警张志明介绍,以前靠民警的双脚来丈量社区,现在建立起了志愿者群防群治防控网,800多名“金豆哥”散布在社区的各个角落,有效改善了社区治安状况。

  一个金豆就是一元钱。“志愿者们积攒的金豆,可以到社区内的100多家金豆兑换商家进行消费。”金沙社区党委书记郑红莺介绍,为了鼓励更多的商家参与进来,社区每月还向金豆商家返回交易额的10%作为奖励。

  为保障“金豆模式”长远运行,社区成立了“金豆基金”,将募集的所有款项直接汇入昆明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账户。每月根据系统记录金豆兑换明细,以现金形式将兑换金豆返还“金豆商家”,并定期公开基金用途及明细。

  志愿者的金豆除了消费,还可以捐赠给社区的特殊人群。今年起,社区每月发放一定金额的金豆到需要特殊照顾的老人的二维码账户里,老人凭二维码即可在辖区兑换蔬菜、水果或到饮食店就餐,实现了社区的“虚拟老人爱心食堂”。郑红莺说,随着“小金豆”在社区知名度的提高和支持平台的成熟运用,社区警情同比下降60%以上,案件同比下降40%以上,金沙社区也从之前的“脏、乱、差、案件高发”社区变成了盘龙区治安良好的平安社区。

  金星社区

  升级“五级治理”服务群众

  2013年10月,盘龙区结合平安小区建设,在全省首创“区-街道-社区-居民(庭院)小组-楼栋”五级治理模式。该模式在以前区-街道-社区的三级管理层下,又下设居民小组长和楼栋长。虽然每个社区看上去只是增加了几十名居民小组长和楼栋长,实际上是让更多的居民参与到管理中来,激活了社区管理的“末梢神经”,将社区服务功能向下延伸。

  金星社区作为“五级治理”模式试点,采取推荐的方式,在各个庭院设立居民小组长,并按照庭院大小、居民户数的特点,按每100至200户设一个楼栋长。

  金星社区党委书记苏琼芬说,居民小组长和楼栋长是社区最小的“官”,他们都是通过居民推荐产生的,更了解和热爱小区,能用心参与到社会管理中。他们发挥着“宣传员、信息员、巡逻员、调解员、办事员”的作用,带头收集民意、传达政策、调解纠纷、维护治安,民情第一时间被知晓、问题第一时间得到处理,把社区管理服务功能延伸到了庭院和楼栋,把联系服务群众落实到了社区的“神经末梢”。

  推行五级治理模式以后,环境怎么治,安全怎么管,活动怎么搞……在每个楼栋长的“民情收集簿”上都写得满满当当,老百姓反映的问题在“阳光议事厅”中有了解决办法。一段时间后,金星社区大变样:小区生活环境好了,邻里纠纷少了,“爱心食堂”建起来了,垃圾中转站改成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百家宴”“真情七送”“爱心八到家”等活动赢得民心,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热情被激发。

  几年过去,“五级治理”模式在盘龙区主城所有社区推广,金星社区也不断提升“五级治理”工作,提高服务居民的能力。社区整合辖区多方资源,联合辖区公共单位,依托居民小组长、流动人口、沿街商铺、少数民族餐馆等建立金星社区区域化妇女联合会,成立了“妇女之家”“儿童之家”“巾帼志愿者”队伍、“妇女骨干”队伍、“妇女人才”队伍等群众自治组织,形成了党建带妇建,单位、居民齐参与的工作格局。

  以各居民小组长、楼栋长为主体,组建“安全小红帽”消防志愿者服务队,在庭院、楼栋开展以消防安全隐患排查、监督、宣传及隐患上报工作,提高辖区居民的消防安全防范意识。此外,社区携手上海恩派社会创新发展中心,积极培育和孵化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先后发展了12个社会团体带动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各项活动,形成“人人参与”的社区建设新模式。

  苏琼芬称,金星社区自推行“五级治理”工作模式以来,社区居民从“幕后”走到了“台前”,社区治理成效明显,实现了把社区建设成为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金江路社区

  法律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

  90后的一对年轻小夫妻,因为婆媳关系不好引发矛盾,闹得不可开交,怒气冲冲来到社区要办离婚。社区法律诊所调解员及时出手,对二人进行劝解,一番说服后,两人心结解开,婚不离了。

  为了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产生,增进社区的和谐稳定,2016年4月,盘龙区联盟街道办事处金江路社区在全省首创“三官一律”法律诊所,法官、检察官、社区民警及律师或人民调解员组成的法律专家到“法律诊所”坐镇问诊,免费为社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积极化解基层矛盾。

  在面积0.52平方公里的金江路社区, 有3所学校和5幢商务楼宇以及9个商品住宅区,居民6900余户2.3万余人,并管理服务5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盘龙区联盟街道金江路社区负责人说,这既是一个商贸繁荣、资源丰富、服务齐备、交通便利的城市社区,也是一个人口成分复杂、辖区元素丰富的社区。

  近年来,金江路社区在盘龙区“五级治理”模式下,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形成了“有地点议事、有经费办事、有人员管事”的社区治理运行保障机制,“有事找社区”已成为辖区群众的共识。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区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元,特别是面对某些法律纠纷时,社区工作人员有时候也显得有些无力。

  专业的事还需要专业的队伍。2016年,金江路社区充分整合盘龙区人民检察院、盘龙区人民法院、长青派出所以及律师事务所等单位的法律资源,以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和社区综治专干为骨干,以社区人民调解员、网格员、社会志愿工作者为补充的法律服务队伍,构建形成了为老百姓提供法律服务、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专业服务平台——“三官一律”法律服务工作室。

  记者看到,金江路社区“法律诊所”陈设虽简单,但前来咨询的居民络绎不绝。

  小到邻里纠纷,大到人身伤害纠纷,诊所都可以解决。再小的事在老百姓眼里都是大事。金江路社区秉承“开放、包容、融合、共享”的理念,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区域化建设为思路,在社会治理模式上求创新,在服务群众机制上寻突破,通过线上、线下同时服务,及时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在线上完成各类通知推送、法律法规宣传、居民问题解答等工作,线下推行“四诊”工作模式,即法律服务专业队伍定期到工作室“坐诊”;针对网格员在走访巡查中了解到的特殊群体的法律诉求, 开展上门“巡诊”;对于复杂的矛盾纠纷,召集多方专业人员进行“会诊”;对已调处的案件进行“复诊”。

  “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金江路社区法律诊所成立以来,半数以上民事纠纷“自行化解”,减少了大量基层矛盾纠纷,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同时“三官一律”“进百家门、认百家人、解百家难”,与群众成了一家人,增强了政法干警的群众工作能力,提高了群众满意度,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

  金色社区

  用“初心”服务群众

  家住东华街道金色社区的单吉荣,70多岁,身患糖尿病、心肌梗塞。行动不便的她还要照顾年过40岁、智力残疾的女儿,生活非常困难。社区“流动办公桌”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上门帮她申请低保,帮她填申请表,“跑腿”办低保。一切办妥后,单大妈激动得热泪盈眶,逢人便说:“感谢党、感谢金色社区!”

  近年来,金色社区不断探索服务群众新模式,发挥党员在社区治理中的先锋表率作用,组建“初心”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成立“初心工作室”,打造从“五级治理”体系建设到“五微治理”内容建设的升级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微治理”包括微关爱、微共建、微平安、微调解和微共享。

  其中“微关爱”里又包括:“流动的驿站”系列帮扶。党员们在党旗引领下,定期开展爱心帮扶活动;设立心愿墙。社区工作人员在日常入户走访和服务中将居民提出的,但社区一时无法解决的事情记录下来,形成一个个“愿望”。社区动员辖区党员干部、企业等到社区认领,借助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力量,各尽其能实现居民的“愿望”;搭建流动办公桌。社区由于离居民住宅区较远,特别是年老体弱的居民办事极不方便,2013年9月开始,金色社区在辖区内开展了“流动办公桌”活动,通过现场办公的形式架起了服务群众的“连心桥”。5年多来,社区工作人员开展流动办公活动129次,服务居民900余人次,现场办理实事102件;收集问题365条,其中359条得到及时反馈解决,受到群众热情称赞。

  “微共建”重心放在协商议事,打造“金点子议事亭”,以“亭子会议”的形式,通过“问需、问计、问政、问效”的议事协商模式,对收集到的建议案进行登记和筛选并提交社区层面进行初选评议,按照“适用性、紧迫性、可行性”的原则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充分保障了老百姓的“话语权”。

  “微平安”创建“5+3网管模式”,即建立健全“五员入网+3人”机制,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扎根基层。“五员”:社区工作人员+城管+保洁+绿化管养人员+文明监督岗。“三人”:五级治理楼栋长、小组长、社区民警、共驻共建公共单位负责人。社区通过“5+3模式”,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网格工作逐步细化、深化,科学合理运用,形成季度评比、年度评优的考核激励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可疑人员、交通事故、居民急病等各类事件,为辖区奠定了安全基础。

  “微调解”探索“123”工作模式,即一支队伍:建立调解员队伍。两个平台:创建心灵驿站和法律服务室。三个原则:坚持源头预防与排查化解并重的原则;专业调解与综合调处并用的原则;化解矛盾与便民服务并举的原则。规范推进人民调解工作,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

  “微共享”通过创办多功能金色小讲堂(小剧场)、创办“五人制”足球联赛、创建科普共享中心,打造新时代红色梦想舞台,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同时也让居民共享社会治理成果。

  “百姓点菜、社区服务”,金色社区居委会主任陆云秋说,金色社区在服务群众工作中依托“初心工作室”。围绕居民想什么、需求什么的微心愿,从微治理着眼、小服务着力、精准化着手,办实事、解难题,激发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热情,提升社区治理服务水平,走出一条创新社会治理、普惠民生的金色之路。

  田园路社区

  法治筑就田园生活

  田园路社区辖区面积0.407平方公里 , 居民约1.17万人。20世纪70年代的田园路社区还是一片田园,在90年代初一跃成为昆明市较早的现代化小区。随着社会的发展,“设施老旧”“配套不全”“安全隐患大”“矛盾纠纷多”等越来越多的标签贴给了田园路社区。

  为了适应越来越多的居民“遇事找法”的需求,东华街道在全省探索打造首家以法治为主题的社区,旨在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提升居民法律素养,引导居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筑就田园般的生活需要法治来保障。”东华街道负责人说,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如果社区的法治搞不好,就谈不上全面依法治国,更不谈上幸福。

  按照共建共治共享的思路,田园路社区在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方面先行先试,走“硬件载体建设特色鲜明,软件服务体系紧扣民心”的双轨思路,打造“四个一”。

  打造一个法治主题风格社区便民服务大厅,让每一个走进便民服务大厅的居民都能感受到浓厚的法治氛围。根据“居民的一天、人的一生、社区的一段历程”的内容,打造一个法治主题广场。打造一个法治主题示范街,将法治宣传放到老百姓看得到的地方。利用居民的庭院,打造一片法治主题庭院,把家风、家训、文明、礼仪、友善融入百姓生活,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德治”与“法治”融合起来。

  抓硬件载体建设的同时,还要抓好软件服务。多年来,田园路社区以为辖区居民营造“田园般”的生活为目标,热情为民服务。坚持“听到、看到、做到”三个原则,主动走进居民家中,听取民生需求,对特殊人群第一时间上门看望、慰问,对于辖区群众提出的民生需求,能办的立即办理,暂时办不到的解释清楚。社区党支部通过开展各类特色主题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建设文明和谐社区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联合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司法局、律师事务所组成“普法宣传帮扶队”, 开展法律知识宣传和法律援助活动,并充分动员辖区公共单位工作人员、社团组织人员、离退休人员等加入了共建共治队伍。

  近年来,根据全面依法治国、基层社会治理实践和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盘龙区东华街道田园路社区不断创新,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贯穿法治引领一条主线,依靠“三支队伍”集中力量做好“保平安、保公正、保民生、保和谐”四件事情、社区法治氛围逐渐形成,社区面貌得到逐步改善,焕发出新的活力。(记者 雷晴 通讯员 黎杉)

  原标题:“五朵金花”竞绽放社会治理开新局

责任编辑:黄守玲
标签:社区治理,志愿服务,文明实践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