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厦门:多措并举创新社区治理 精准服务回应群众关切

来源:厦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0-01-17 09:14:18

  率先全市打通社区工作晋升通道、大幅提高社区岗位工资福利待遇、开展“三社联动”精准服务百姓……过去的一年,集美区民政局聚焦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提升队伍综合素质为抓手,建立完善社区工作者管理体制机制;开展“精准服务”、回应群众关切,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助力集美建设“高素质高颜值最美跨岛新市区”。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工作待遇留住优秀人才

  社区工作直接面向群众、涉及方方面面,但长期以来如何增强社区工作的岗位吸引力、留住优秀人才,成为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的一个关键问题。

  去年,集美区以“正向激励”为导向,相继出台了《关于调整城市社区“两委”干部等人员工资福利待遇的通知》《关于调整农村社区“两委”干部误工补贴的通知》,大幅提高社区工作者工资福利待遇。据介绍,在此次调整后,相关人员应发工资增幅每月在400至2000元之间,月工资涨幅平均达到28.9%;绩效工资(补贴)权重从原来平均不到15%基本提高到30%;年终奖金增长幅度为3800至5000元。

  “以前社区留不住人才,如今待遇越来越好,社区工作者的队伍素质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年轻化。比如我们社区,社区工作者的平均年龄只有30岁出头,学历大多是大专、本科。”灌口镇双乐社区党总支书记陈亚铃说。经过此次调整,陈亚铃的工资每个月涨了2000多元,现在到手能拿6000多元。待遇调整方案还让村(居)“两委”等人员享受到明确的工会福利。

  集美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集美区在编的村(居)“两委”干部等人员有1300多人,新形势下,对村(居)干部队伍的要求更高,新班子肩负的任务更重、责任更大。在此之前,集美区工资福利(误工补贴)待遇标准是2017年1月调整的,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不适应,提高基层岗位的工资福利(误工补贴)待遇是形势所趋。集美区的社区工作者待遇提升,极大调动了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

  打通晋升通道首创转专职选拔

  为了进一步激发社区工作者干事创业的热情,集美区打通常态化晋升通道。根据2019年出台的《集美区社区工作站其他工作人员晋升办法》,各镇(街)每年都会有1至2个机会让优秀的社区工作站其他工作人员转为社区一般专职工作者。这在全市尚属首创,也让社区工作站其他工作人员在工作上有盼头、有干劲。

  “晋升办法给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提供了成长空间,有利于为基层留住更多优秀人才。”集美区民政局负责人介绍,晋升考试每年组织一次,与公开招聘考试合并进行、单列排名,并以工作实绩为导向设置了报考条件和加分条件,以镇(街)为单位,按社区工作站其他工作人员在编总数2%的比例,择优晋升社区一般专职工作者。

  此外,新的政策还设置了“奖优罚劣”具体措施,年度考核优秀者的奖金可上浮20%;考核不称职的则不发绩效工资(补贴),打破“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旧思维,营造比学赶超氛围。集美区希望通过此次待遇调整,激发基层干部队伍的内生动力,促使工作人员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

  同时,集美区把待遇与强化考核、规范管理联系起来,体现严管与厚爱并重原则。调整方案突出服务导向、结果导向,在考核、晋升的指标设置上突出工作实绩,明确年度考核优秀比例向工作任务重的各类示范点社区倾斜,明确因工作失误影响集美区绩效考核成绩的社区当年不分配优秀比例、具体相关人员个人考核定为不合格等,激励广大基层干部勇于创先争优。

  推动“双向挂职”完善培养机制

  在集美,社区工作者有了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通过推动区、镇街、村居三级社区工作者培训网络全覆盖,集美区为社区工作者提供岗前培训、全员轮训、“双向挂职”等机会,进一步打造专业化、知识化社区工作者队伍。

  业务充电、党建课程、廉政教育……集美区持续开展村居“两委”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等专场培训,为“两委”干部进一步增强本领、提高素养打下基础。注重实效、“因材施教”,则是集美在开展社区工作者培训过程中的又一特色。例如,针对新考录工作人员,请优秀社区书记“现身说法”、谈一谈社区工作的“心法”和有效经验;针对村(居)财务管理上的困惑,就邀请会计事务所专家把“财务课堂”开到社区,便于全员轮训。

  集美区在全区开展多层次的挂职学习活动,先后选派9名新入职社区工作者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岗前适应性挂职,选派10名示范社区、后进社区的干部进行为期一年的“双向挂职”,通过导师制、跟班制等形式,整体提升基层干部服务能力,为推进集美区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侨英街道海凤社区来到集美街道银亭社区学习的翁冰冰感觉有了不少收获。“海凤社区是2016年新成立的社区,银亭社区是集美的老城区,在社区治理方面有很多好经验值得学习。”翁冰冰说,海凤社区和银亭社区互派了一名社区工作者,通过“以老带新”,为新社区工作的开展起到良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双向挂职’让社区工作者有了更多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从“示范社区”杏林街道宁宝社区来到后溪镇新村社区挂职的周武生认为,其实每个社区在发展过程中都会有自己的“特长”,这种学习也是双向的。“拿垃圾分类来说,宁宝社区是比较成熟的老城区,小区垃圾分类相对做得比较好。但新村社区在综治方面有许多好做法,值得宁宝社区借鉴。”周武生说。

  推进“三社联动”提升居民归属感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集美区通过在城乡社区加快推进“三社联动”,以政府购买服务为牵引、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工为骨干,打造专业化社会工作平台,形成“项目基层化、服务多元化、帮扶精准化”工作机制,满足村民、居民多元化的需求。在“三社联动”实践中,各社区不断深化党组织牵头、党员带头的核心引领作用,以党建引领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社区治理。

  家风家训特色讲堂、陶艺吧、家味厨艺赛、心理健康沙龙……作为集美街道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企事业单位和院校最多的社区,银亭社区将“文化”作为社区服务的有效载体,形成以“素质教育+家风传承”为特色的“三社联动”服务体系,打造内容丰富的社区文化阵地。在“三社联动”的管理模式下,社区组建以社区两委、组织代表、社区贤达、热心居民和社工为理事成员的理事会,积极引入高校老师、心理专家等到实践站开课,满足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

  位于杏滨街道的康城社区则是一个典型的“新厦门人”社区。为了让康城居民更好地建立归属感,康城社区积极开展“三社联动”,并开创了“邻里青年汇”品牌服务,吸引居民特别是年轻人主动参与社区治理和社区服务。比如,美术专业毕业的青年邓惠森开设了免费绘画班;执业医师洪勇华则开展义诊,为大家提供健康咨询服务等,这种居民互助、资源共享的温馨氛围,进一步拉近了邻里之间的“心距离”。

  为进一步响应“爱心厦门”建设,更好地为群众特别是困境儿童、残疾人、低保低收入家庭等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去年,集美区民政局在灌口镇、后溪镇开展农村社区“三社联动”试点工作,让困难群众更有获得感、归属感。

  最近,患有“渐冻人症”的16岁男生小毅(化名)交到了几名“新朋友”——来自灌口镇上塘村的村委会成员、社工和大学生志愿者和他结成了“帮扶对子”,常常上门与他聊天,鼓励他加入读书会等活动,让原本只能“足不出户”的小毅开朗了许多。在上塘村,“三社联动”项目由厦门医学院、集美和欣社工服务中心和上塘村委会共同开展。借助厦门医学院学生的专业优势,社区还陆续开展健康义诊、爱心养老、养生讲座等志愿活动,让服务落地见效,进一步提升农村社区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城乡社区结对共建 发挥“典型引领”

  作为跨岛发展的主战场,近年来集美区步入城市化“快车道”,除了城市社区和传统乡村,还有许多“村改居”社区,它们各自在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等方面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经验做法。

  为了进一步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充分运用社区治理的创新成果,集美区民政局先后推进两批16对城乡社区结对共建试点工作,聚焦治理难题,推动共建项目落地,实现社区之间的资源共享、人才互动以及信息互通,形成特色品牌。

  在杏滨街道,共建社区探索形成了会议联开、活动联办的结对模式,同步提高共建社区的治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比如,日东社区针对“结对子”的西滨社区老龄人口较多的特点,邀请西滨社区老年人舞蹈队来到日东,参加“奏响红色旋律,共筑融洽日东”元旦文艺汇演活动,有效带动了西滨社区老年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日东社区还派出工作人员指导西滨社区康乐家园建设工作,总结好的建设经验、实现共同提高。

  在灌口镇,铁山社区与双岭村结成了对子,探索形成以“农村幸福院”建设为重点的共建项目。据介绍,铁山社区馨乐园为老服务中心(农村幸福院)工作经验成熟,深受群众好评,以此为借鉴,双岭村参考铁山农村幸福院运行模式,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引入社工机构,发展出“农村幸福院+社区书院”的两院模式,把社区书院、图书阅览室打造为幸福院社区老年人文化娱乐的“好所在”,开发居民交流、文娱活动、社区美食文化交流学习、兴趣爱好培养的新阵地,补齐了社区治理短板。

  相关负责人介绍,城乡社区结对共建工作的推进,破除了社区治理工作“不慌不忙”“不上不下”的状态,推动先进社区拓面提质、后进社区深挖潜力、一般社区比学赶超,最终带动集美区社区治理工作全面进步,实现各结对社区互学共建、共同受益。

  借力高校资源实现“引才引智”

  集美区高校多、师生多,如何运用盘活这部分宝贵的“智力资源”为社会治理工作服务,是集美区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着力点。去年,集美区民政局分别于集美大学、华侨大学等辖区高校共建成立了“社会工作实践教育基地”,就人才培养输送以及社会服务、成果转让等方面深度合作,引入两校教师参与政府购买社工服务项目的日常督导与专业培训,加强对社会工作的理论指导,总结提升经验和方法;做好两校学生实习的对接工作,举办社工服务项目优秀案例评选活动,营造比学赶超氛围,提升社工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力,推进各方在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理论创新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构建校地社会服务工作合作新模式。

  据介绍,集美区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效能发展迅速,社工机构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初具规模,部分机构出类拔萃,走在全市前列;社工服务领域从单一的弱势群体帮扶,扩展到社区书院运营、社区治理品牌创建、居家养老服务开展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在辖区社会建设与服务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日趋多元化、个性化,对社会工作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提出了更高更严要求。

  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有效整合各方资源,经过精心筹备,区民政局分别与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集美大学法学院签订社会组织孵化园社会工作实践教育基地共建协议。根据协议,今后集美区与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集美大学法学院将整合有效资源,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与资源共享新渠道,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输送渠道,校地间还就就业招聘、社会调查研究、社区服务、成果转让、技术培训等方面开展更广泛的合作,进一步推进社区治理水平现代化。(记者 应洁 通讯员 陈向辉)

  原标题:厦门集美区:多措并举创新社区治理 精准服务回应群众关切

责任编辑:罗婷
标签:厦门,社区治理,社工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