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四川成都:3年社区发展治理淬炼超大城市韧性

来源:中国经营报 发布时间:2020-05-16 10:20:49

  “这是我们曾经的记忆啊!”5月13日,成都420厂(即中航工业成发公司)企业生活区的马英杰老人在阳光里不停地摆弄着手机,对社区围墙上一幅幅工业元素的大型绘图进行拍照。

  这是位于成都成华区双桥子街道所辖的老旧院落之一。经过60年的发展,这一区域形成了260余栋家属楼,人口3万余人的企业生活区。如今,随着成都社区治理的纵深推动,通过建立“政企共建共管共治”机制,打造出一条“420工业文旅街区”,并在5月8日正式开街。

  对于实际管理人口高达2100万的成都来说,社区发展治理的大幕早已全面拉开。早在2017年8月,成都在全国率先设立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社治委),统筹多方资源,优化顶层设计,更好地服务基层。3年多来成都统筹基层党建和社区发展治理,构建形成了一套符合特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体系。在这场疫情大考之中,成都成为全国复工复产复市最快、秩序活力恢复最好的城市之一。

  为迎接202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召开,5月7日,成都市发布《“爱成都·迎大运”城市共建共享行动方案》,并以专题会议的形式,要求全市推动深化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为办赛营城注入新动能。

  “作为特大型城市的成都,如何通过社区发展治理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需要破解的重大课题。”四川创新社会发展与管理研究院执行院长肖连风认为,在成都进行社区治理的新实践中,始终坚持党建引领这条主线,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通过不断深化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形成社区治理和发展的新优势。

  疫情考验特大城市“韧性”

  每天走三万步以上,排查总计一万余户,敲门可以把手指关节敲破。这是成都双流区干部黄冕对此次疫情进行联防联控的真实写照。也正是基于此,他和团队的其他成员、志愿者们,才得以做好所负责社区疫情的宣传和防控工作。

  截至目前,成都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66例、全市感染率仅十万分之一、全国千万人口以上城市中感染率最低的城市之一。这背后,则是这座城市49万基层干部、志愿者、社会组织等构成的防疫阵线。

  成都市委社治委负责人表示,正是通过创新多元主体参与基层治理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化渠道,形成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格局,在疫情防控中治理常态迅速从“共建共治共享”转化为“联动联防联控”,释放出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

  统计数据显示,成都目前的实际管理人口达到2100万,有建成商品房小区、老旧院落、拆迁安置小区等城镇居民小区近两万个,其中万人以上商品房小区达到255个,这里的居民来自“五湖四海”。因此,社区的“海绵”效应就愈加明显,同时对城市社区治理也提出了严峻挑战。

  “城市的发展过程,其实是人不断集中的过程。”成都市委社治委负责人介绍,全市每年新增常住人口超过50万,相当于每年新增一个中等城市人口规模。尤其是成都推动“蓉漂”人才计划以来,两年就引入全国各地人才30余万。

  但是对于成都市双桥子街道来说,从国企配套生活区发展而来的社区格局,则为社区治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我们街道办残疾人数量占全区的四分之一,老年人数量占全区的四分之一,老旧院落占全区的三分之一。”双桥子街道办党工委书记袁万银表示,这样的结构和特色要求社区必须把工作做得更细致,因此需要从硬件的呈现、软件的匹配、制度的创新等多维度形成社区治理的有机体,方能在疫情这样的大考中凸显出社区的韧性、城市的韧性。

  “深化和完善城镇居民小区治理,就是要深化城市精细治理,推动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向城市治理末梢延伸拓展,不断提升特大城市治理精细化和服务精准化水平。”成都市委社治委负责人表示,从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完善城市治理的“最后100米”。

  记者注意到,早在2019年10月,《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总体规划(2018-2035年)》正式发布,这也是全国首个市级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总体规划。由此,成都在社区治理的顶层设计探索出了新的路径,并为区县级政府直至社区规划出社区治理的创新蓝图。

  由此,经历疫情大考的成都,在2月2日率先于全国其他城市复工,为经济社会快速复苏赢得先机。其成效显而易见:在各大城市一季度经济发展数据中,成都排名上升至全国第六,创下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高。一季度GDP增速、进出口增速、综合PMI产出指数,成都均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体现出难得的经济韧性。

  顶层设计推动创新治理

  对于袁万银来说,420工业文旅街区,便是成华区社区规划特别创意项目落地的范本。

  按照双桥子街道办的思路,要对所辖的11个社区进行全域规划,以此影响14万人的生活,期望通过社区治理为他们提供新的生活场景。“为什么要对420厂企业生活区进行小区街道一体化打造设计?”袁万银说,占地750亩的生活区内部与社区治理、城市管理不一致,存在环境卫生秩序脏乱、乱圈乱建乱搭、公共服务不均衡等现象,一直以来是“孤岛”治理,因此实施综合打造势在必行。

  “共驻共建、共治共享,统筹资源在街道、机制创新在社区、综合治理在院落、集成服务在综合体。”这便是双桥子进行街区治理设计的理念,从而期望对这个以老旧社区为主的辖区进行“蝶变式”的改变和发展治理。

  同样的思路,也体现在双流区西航港街道莲花社区。该社区的前身是“老三线企业”四川齿轮厂单位小区,常住人口近8000余人。受历史等多因素影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欠账多,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社区环境差、治安差、信访投诉高、群众怨言多。

  为此,该社区在治理机制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提出探索“三老三治三新”社区发展治理新路径,依托老企业、老职工、老党员,推动社区德治、法治、自治建设齐头并进,培育新市民、新生活、新莲花,实现了社区环境和社区长效治理的“留白增绿”,使得社区环境、治理方式发生了彻底改变。

  “成都在社区治理的创新和发展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在市委层面成立了社区发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以及专门在小组之下设立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吴晓林认为,这意味着成都可以对多个部门进行协调,同时可以对政党力量、行政力量、社会力量、市场力量进行整合。在这个过程中,成都做的也不是简单的治理,“同时强调发展”。

  此外,根据成都近日发布的《关于深化和完善城镇居民小区治理的意见》,梳理形成了城镇居民小区治理单位职责、任务分工和2020年重点事项三张清单。

  “比如《意见》提出充分激活居民、物业服务机构、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协同共治,就是对社区治理参与主体的激活,而不是靠政府来大包大揽。”肖连风院长认为成都市的顶层设计注重改革探索,具有创新性。

  记者注意到,以420工业文旅街区为例,该社区6条内部道路的道路风貌、文化景观、智慧治理等提升打造费用总计1870万元,其中区级政府支持750万元,成发集团投资750万元,街道办配套370万元。

  绿色治理与智慧治理并举

  在成都九眼桥酒吧一条街附近的音乐大道上,吹着萨克斯的绿色人体景观,成为了这条街道上的风景。

  按照音乐大道所在的武侯区望江路街道的设想,依托辖区的四川音乐学院、酒吧一条街以及毗邻的锦江沿岸,正着力于打造音乐坊和望江坊。其中,绿色治理便是社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区治理中,要塑造社区美丽形态,以绿色空间为本底,统筹建设城镇公园社区场景、乡村公园社区场景、产业公园社区场景,打造空间可共享、绿色可感知、建筑可品鉴、街区可漫步的公园社区聚落。”成都市委社治委负责人表示,将依托天府绿道、川西林盘等社区空间,推动智慧服务、共享经济、创意经济等新业态跨界融合,丰富公园城市生态价值转化的社区表达。

  不仅如此,“我们正着力通过打造智慧社区,在线上、线下将社区治理工作统筹起来。”袁万银打开手机,给记者指着该街道办搭建的微信小程序端口说,社区正是通过智慧治理平台来链接居民,并在系统功能上,加强“e家”“e安”“e服”特色功能应用研发,构建“社区网络综合体”和5分钟智慧生活圈。比如共享停车、邻里守望、安全隐患监管、老人安全监控、社区卫生监督等智慧社区服务,都可以通过线上线下互动机制解决。

  “大联动深化到社区、微治理深化到院落、细服务深化到楼栋。”肖连风院长表示,传统社区治理难以承担现代城市治理重任,智慧化建设是必由之路。城市管理、社会视频、安全隐患、社区生活服务等事项融合集成到一张智慧地图上,提升了社区预警分析、科学决策、统筹调度的能力。

  “成都社区的生活气、烟火气、归属感,以及民众脸上洋溢的幸福感,对我的冲击挺大的。这也是符合成都当地文化的社区特色之所在。”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教授、城市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何艳玲说,成都通过构建“1+6+N”政策体系,社区治理体系已经在逐渐完善。

  根据相关机构的评选结果,成都连续11年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一位。(记者 党鹏)

原标题:成都:3年社区发展治理淬炼超大城市韧性

责任编辑:刘腾腾
标签:社区,社区治理,社区发展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