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浙江:“枫桥经验”的基层治理新实践

来源:中国社区网 发布时间:2023-08-01 09:13:46
  编者按:

  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基层治理经验。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2022年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赋予新时代“枫桥经验”新的重大使命任务。“枫桥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浙江省各地因地制宜、不断创新,赋予“枫桥经验”更丰富的实践内涵,使“枫桥经验”焕发勃勃生机,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面旗帜。

  浙江省建德市杨村桥镇

  “大脚板”走出人民调解公信力


  “娘家来人,我们心里就有底了。”身在他乡的莓农与人发生纠纷时,往往第一时间会想到家乡的“大脚板”。浙江省建德市杨村桥镇有草莓种植传统,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莓农到异地开展草莓种植。为更好地适应这一变化,更好地服务于莓农,杨村桥司法所继承发扬“枫桥经验”,创新探索出为异地莓农提供巡调服务的调解组织——“大脚板”巡回调解会(以下简称“大脚板”巡调会)。

  自1999年创建以来,“大脚板”巡调会共外出化解莓农各类纠纷数百起,足迹遍布全国8省19市,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巡回调解新模式,成为建德市人民调解的一块“金字招牌”。

  一次异地求助催生“大脚板”

  杨村桥镇有几十年的草莓种植历史,莓农们经历了从产品输出到技术输出的转型,大批莓农远赴全国各地种植草莓,也推动了纠纷调解“远征模式”——杨村桥镇的“大脚板”巡调会就这样应运而生。

  时间追溯到1999年,杨村桥司法所接到了一个来自湖北的电话。杨村桥镇某村一个莓农在湖北襄阳卖草莓时,发生交通事故不幸身亡。死者家属诉诸法院索赔,但肇事方无钱赔偿。无奈之下,家属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求助电话打到了老家的司法所。

  由于是第一次接到异地调解的申请,司法所负责人斟酌再三,选派了三名经验丰富的调解员赶赴湖北进行调解。当年参加调解的刘国生、李旭勇时至今日依旧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心情:忐忑与焦虑。但面对诸多现实困难,他们没有退缩,多方协调当地司法力量,历时一周、数轮调解,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赔偿协议。

  这次调解的成功,开启了杨村桥司法所“大脚板”巡调会20多年的巡回调解之路。

  精心打磨“大脚板”品牌

  第一次异地调解成功后,“大脚板”巡调会的名声渐渐在莓农间传播开。随着异地莓农日渐增多,司法所走到异地调解的矛盾纠纷也越来越多。

  杨村桥司法所敏锐地意识到,打造“大脚板”巡调会品牌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

  村里的党员调解员占万松志愿申请加入巡回调解队伍。在他的启发下,司法所推出了“大脚板”巡回调解机制。“大脚板”巡调会面向全国,受理各地莓农的调解申请,选派经验丰富、能力精干的调解员提供“上门调解”服务,为莓农们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我实在是没办法了,你们能不能帮帮我?”前两年在江苏种植草莓的村民杨某向“大脚板”巡调会求助。原来,杨某等6人在江苏承包了80亩地,没想到用了池塘里的水后,刚种下的80亩草莓苗“全军覆没”。经调查后得知,原来周围村子为清除池塘里的杂草,往池塘里撒了农药。杨某等人多次与村委会、农田雇主等协商赔偿事宜无果,无奈只能求助老家的“大脚板”巡调会。

  接到这一求助后,司法所将任务交给了“老娘舅”赵国引。赶赴江苏前,赵国引和工作人员召开讨论会,一方面向杨某详细了解损失、赔偿诉求等情况,一方面查阅资料和相关法律法规,提前制定了几套调解方案,然后直奔农田开展调解。经过一天的调解,杨某等莓农同意继续种植草莓,之前损失的草莓苗由当地村子按照市场价进行补偿,还请来农业专家对清除田地农药残留问题进行技术指导。

  为了把“大脚板”巡调会品牌打磨好,司法所采取“1+1+1+X”的模式,即1名镇调解员、1名村调解员、1名“五心”服务队成员、若干其他人员(包括联村律师、法官、检察官和联村干部、老干部、老教师等),成立了“大脚板”服务团队。截至目前,团队专业人员已达73人,他们结合日常法治宣传、入户走访等活动,让更多群众知晓“大脚板”。

  “大脚板”品牌内涵外延

  “大脚板”巡调会让杨村桥镇尝到了人民调解品牌化建设的甜头。在数字化时代,“大脚板”巡调会如何提高服务效率?如何解决在外莓农“家”中的后顾之忧?这些又成了司法所着重思考的问题。

  随着矛盾纠纷的不断变化,司法所将巡回调解服务内容外延,从为莓农服务延伸至为临金高速、旅游度假综合项目等重大工程项目等服务,还为留守老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开通调解“绿色通道”,提供陪伴空巢老人交流谈心服务。同时在调解过程中推动“大脚板”巡调会与排查预防、网络智能、普法宣传“三结合”,真正做到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办实事。

  “大脚板”巡调会自开展以来,共计赴江苏、湖北、贵州等8省19市开展巡回调解250余件,为异地莓农为主的村民化解农田征租、交通事故等10余类矛盾纠纷,也涌现了一批优秀调解员。

  “大脚板、行千里,护平安、助共富”是每一位“大脚板”巡调会成员守护群众的不变初心。“有了‘大脚板’,就有了娘家的法律‘贴心人’”是基层群众对“大脚板”巡调会的由衷赞叹。(作者:伊成璐 周程燕)

  浙江省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

  “睦家园”推进“全情共治”柔性治理


  2017年至2019年,浙江省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婚姻家庭情感类纠纷处于上升趋势,其中家暴警情居高不下,占比约30%,警情重复率高达36。5%,治理压力较大。为此,金华开发区创新发展“枫桥经验”,从2020年开始,梳理家暴警情清单,开发了“睦家园”反家暴一件事数字应用系统,走出一条以情感修复为导向、以社会谅解程序为依托、以家庭共同治疗为手段的家暴警情“全情共治”的柔性治理路径。

  2022年10月的一天,金华开发区居民胡先生在家中与妻子孙女士发生争执,导致孙女士因轻微伤就医。经派出所受案调查,发现两人的家庭暴力风险评估为9分,将其列入红色风险家庭。这已经是双方第四次报警。在此之前,胡先生对孙女士也进行过拳打脚踢等暴力行为。为此,双方申请进入“睦家园”社会帮矫程序。

  经过了解,夫妻二人育有两个孩子,平时冲突焦点在于子女养育和双方父母方面。基于两人矛盾为多子女养育方面,并且两人父母在隔代养育观念上有差异的情况,金华开发区“睦家园”工作室对二人展开了普法教育、社会公益和家庭心理援助等工作。

  在社会公益实践中,胡先生参与了为小区分拣垃圾和斑马线文明劝导活动,这期间,GPS对其进行定位签到、签退,由监督员进行拍照留存和线上签字反馈。通过参加公益劳动,胡先生花费了时间和精力,意识到了社会责任与家庭责任,对家庭问题不再逃避,夫妻双方申请面对面座谈解决矛盾问题。

  在开展家庭心理援助时,“睦家园”对胡先生和孙女士进行三次情感辅导,女方不再纠结对方粗暴的语言,将关注点转向对方爱护自己和家庭的意向行为上,胡先生也对妻子为家庭的担当和情感维护十分感恩。两人分别拓宽内心容量,增强了沟通动力。

  在结案后一个月、三个月时,“睦家园”分别进行了回访,夫妇两人未再有婚姻家庭纠纷报警记录,家庭关系也变得较为融洽。

  这是“睦家园”工作室通过社会帮矫程序,面向轻微家暴事件的加害人进行教育改造的一个成功案例。

  近年来,“睦家园”将家暴事项分为红、黄、蓝三色,不同等级对应不同处置流程。引入恢复性司法理念,给予轻微趋向的行政家暴案件暂缓处罚的谅解期,引导受害人申请社会帮矫程序,加害人持申请书到乡街报道,在线上线下完成法律学习、心理援助、公益劳动、社会调解的申请办理,让加害人走进家庭教育课堂,进行社会公益劳动,补偿违法后果和社会影响,以增加其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和市民精神。

  同时,“睦家园”以多跨协同数字平台为依托,结成面向家暴家庭的情感治理联盟,从加害人、受害者、政府和社会大众四个角度,梳理出需求清单14项、场景清单10项,改革清单15项,形成社会谅解、多跨帮扶、预警介入、宣传教育、反馈评价5个主要场景。

  “睦家园”还以暴力阻断为导向,建立法理情相结合的加害人情感源头干预综合机制;以暴力预防为导向,长效开展社会化的家庭情感联结课程,营造平等和善的家庭亲密文化,努力在婚姻纠纷家庭成员之间营造一种“有事好沟通”的文明家庭、法治家庭、平安家庭、和顺家庭文化。

  “睦家园”项目施行三年多来,累计处置婚姻家庭情感纠纷3632件,分层分级化解家暴事项1826件,共有278个家庭301人进入“社会帮矫”程序,参与社会公益815人次,提供心理咨询服务128人382次。(作者:邱建群 张利) 

  浙江省宁波市公安局镇海分局招宝山派出所

  “警事茶楼”里喝口茶、聊聊天、解民忧

  “不急,不急,我们先喝口茶。”在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招宝山街道总浦桥社区的“警事茶楼”,镇海区公安分局招宝山派出所女警王楠淇取过杯子,撮入茶叶,注入开水,递给居民老丁和小陈,几口热茶下肚,两人脸上有了笑意。

  原来,小陈家水管爆裂影响到楼下老丁家,损坏了一台原价4000元的抽油烟机,按原价还是折旧价赔偿?两人吵得面红耳赤。得知此事的王楠淇将他们请过来喝茶聊天,没用一会儿就谈拢了,小陈当场转账给老丁。这是王楠淇和她的“警事茶楼”化解矛盾纠纷、修复社会关系的又一个故事。

  总浦桥社区常住人口近万名。和其他城市社区类似,不少居民邻里关系淡漠,大到加装电梯、老旧小区改造,小到楼上漏水、绿化修剪,矛盾纠纷类警情一度较多。

  2020年,王楠淇到此担任专职社区民警,出生于1989年的她来自安徽省黄山市,从宁波大学法学专业毕业后通过公务员考试加入警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区警务工作、群众怀疑的眼光,作为新手的她却有“秘诀”。

  “居民就是我们的家人,做社区警务工作时说道理不如讲人情,特别是在调解矛盾纠纷时,双方一本正经坐在会议桌两边的气氛太‘硬’了。我在所里的支持下,打造集倾听、沟通、化解功能于一体的社区警务新平台,增加见‘家人’的概率,让城市社区回归熟人社会,实现‘家人治家’。”王楠淇说。

  在总浦桥社区警务室二楼,16平方米的“警事茶楼”悄然开张。暖暖的灯光将室内照得通透,几盆植物绿意盎然,低矮的沙发让人放松,茶几摆着七、八种茶叶供自取……墙上的“沟通茶叙中,和谐邻里间”一语道破了“茶楼”的创办初衷。

  如何为“警事茶楼”攒人气?王楠淇除了主动邀请群众过来喝茶聊天外,逢年过节还策划举办多种群众活动——中秋节共制“反诈月饼”,端午节共制“反诈粽子”,参与者在微信朋友圈把照片一发,来的人一次比一次多,有些居民还送来自家茶叶以便共享。

  “我是做房产中介生意的,难免遇到房东和房客、房客和邻居产生纠纷,我为此去过几次派出所,感觉氛围有些冷冰冰的,还容易被认为‘摊上事’了。相比之下,‘警事茶楼’就很温馨,小王警官也很热情,我就经常过来喝茶聊天。”商户邬亚群说。

  居民金时信老人想多学点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知识,但是苦于和公安机关接触少,得知“警事茶楼”开张,大笔一挥写就《警民一家亲》小诗,装裱后送来挂到“警事茶楼”的墙上,增添了一段佳话。

  招宝山派出所所长庄晓峰介绍,该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高度重视基层基础和矛盾纠纷化解、案件预防工作,辖区全部实行“一社区一民警”的警力配备,社区民警除了参加值班外,80%的时间都扎根在社区,和群众打成一片。

  人头熟了,心扉敞开了,消息灵通了。“我来‘警事茶楼’喝过几次茶后,感觉这里就像自己家的客厅,小王警官就像我的女儿,聊天时无话不谈。真碰到事了,我们更愿意直接找小王警官,而不是拨打110,因为反应速度更快。”三江楼小区居民张志萍说。

  张志萍在和王楠淇闲聊中提及,有位姑娘遭遇“投资理财”类网络诈骗,损失1万多元,怕被家人责怪不敢吭声。王楠淇马上邀请她过来喝茶,正当两人交流时,骗子恰好打来电话忽悠受害者办理网络贷款,王楠淇立刻拆穿骗局,防止姑娘越陷越深。

  居民毛阿姨喝茶时诉苦:父亲参加“免费领鸡蛋”的讲座后,在某奶粉店高价购买了号称能“强身健体”的项链,子女怎么劝都没用。王楠淇带着老人找店家要求退款,但是对方矢口否认,细心的王楠淇从角落发现“保健项链”的宣传单,店家这才退款。王楠淇事后对周边店铺进行排查,告诫商家不可从事这类“生意”,还在社区里向老人加强宣传,提高他们的防骗意识。

  “警事茶楼”不仅面向社区居民开放,而且搭建有“人大代表”“联合执法”“妇女儿童维权”“巾帼宣传”四个联络室,无论是警官、法官、检察官,还是律师、教师、心理咨询师,都会定期喝茶会商,汇聚力量为群众服务。如今,“警事茶楼”已经成为社区警务和基层网格融合联动、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良好载体。自“警事茶楼”开办三年来,已累计接待群众600余人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96起。(作者:张力  林炳潮  黄尚锋)

责任编辑:苏田
标签:基层治理,枫桥经验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