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老百姓的价值观

以青少年德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来源:河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8-08-16 10:51:15

  这里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楚国始都的所在地,楚国先民在这里拉开“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的历史序幕;
  这里曾孕育了商圣范蠡、史学家范晔、唯物主义思想家范缜等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至今葆有优良的家风家训;
  这里还是“一江清水送京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那滋润了大半个北中国的起点。
  近年来,这里还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场、推进地,先后受到国务院及我省有关部门的肯定。
  第一次到淅川的人,会陶醉于这里的秀美风景、厚重文化、宏伟工程;隔了数年的游子回家,则会振奋于淅川人“精气神”上的显著变化。

  这变化,源于两年前的一场变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推进学校德育教育。
  从绚烂了学生青春、花白了自己头发的“最美教师”孙均可,到义务植绿护水的“最美学生”张晓茹;从“教育了孩子、感染了家长”的淅川一小“最美校园”,到“国学之声琅琅”的仓房镇“最美乡村学校”……眼下在淅川,德育力量正从校园向全社会延展,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播撒在丹江两岸,把风景变成风尚,释放出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强调,每一个河南人,都要葆有热爱河南的家乡情怀,增强建设河南的责任意识,涵养献身河南的精神境界,汇聚起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如何践行这一要求,淅川县以德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德为先,定航向着眼未来培育英才
  “搞啥德育?影响了考试成绩咋办?”德育工作刚开始,迎接它的并不都是鲜花和掌声,不但一些教师有顾虑,家长们意见更大,不少人甚至“威胁”学校,要把孩子转到外县去。
  面对压力,淅川县委没有让步。2016年,县委书记卢捍卫在全县第一次德育工作推进会上态度坚决:“宁可暂时牺牲一些升学率,也要把德育工作抓好!”
  相对于家长们的“分分计较”,淅川县委有着更深层次的考量。2016年以前,国内出现了复旦大学投毒案、留学生机场刺母案等与大学生相关的悲剧,全社会都在反思: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对此,淅川县委认识清醒: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操守、有知识、有独立人格的学生,才是成功的教育。
  有了这样的认识,卢捍卫常常在调研途中,不打招呼访校园进课堂,了解德育进展,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研究,提出严格要求和具体举措。为了建立激励机制,重奖德育教学先进单位和个人,县委、县政府2016年设立奖金700万元,2017年提高到1200万元。
  “谁听说过娃们变好了,成绩还下来了?我给你们保证!”当时刚刚履新淅川县第一高级中学校长的王建刚是德育工作的“忠实拥趸”。面对前来“堵门”的家长,他把胸脯拍得山响,后背却冒着汗,“万一差了,可就打脸了。”
  德育,既是百年大计,也有立竿见影的奇效。高考成绩揭晓,王校长的“脸面”保住了,家长们放心了,德育工作也顺利通过了实践的检验。在2016年一本进线413人、2017年大幅增至747人的基础上,淅川一高今年高考成绩继续大踏步前进:一本进线人数首次突破千人大关,达1134人。
  这个成绩让外人瞠目:占了文化课时间,成绩还能提升,为啥?淅川县县长杨红忠说:“德育工作不是加重负担,而是育德育人;不是增加教学要求,而是立足孩子终身发展;不是呆板说教,而是让学生最终形成行为自觉。”
  为了不让德育工作沦为“花架子”“走过场”,淅川县成立德育中心,完善制度体系,打出了一系列德育“组合拳”。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题,全县加强青少年德育工作的“路线图”完整而清晰——
  以教学为主线,实现课堂育人。各学校纷纷开设德育课程,配齐配强德育教师,充分开发学科蕴含的德育资源,渗透德育教育;以制度引领,实现管理育人。从学生的学习、文明、礼仪、卫生、安全等行为习惯入手,建章立制,精细考核,形成多方位、无盲区的德育工作格局;以氛围营造为载体,实现环境育人。让一草一木说话,让每面墙壁育人,让校园成为孩子心灵的沃土;以家校互动为纽带,实现联合育人。各学校成立家校联谊协会,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凝聚育人合力。
  虽然成绩初显,但淅川人并不“满足”。在今年7月份的全县教育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淅川县教体局负责人表示,教育是否成功,不能只看我们进线了多少一本、送走了多少重点大学学生,而要看20年后,我们为国家输送了多少人才,各领域的顶尖人士里有多少淅川学子。
  “淅川的未来还要靠年轻人。‘功成不必在我’,德育工作抓好了,淅川的青少年就能在人生道路上不走偏,而且能走得更稳、走得更远。”卢捍卫说。
  德为邻,校地连护一库清水正一方风气
  每到中小学放学,学校周边道路就会拥挤不堪,交警来了也不顶用。这种场景,是让不少城市居民头疼的“通病”。但在淅川县城,却几乎见不到。
  “这跟学校的德育活动有关。”在淅川县第一小学门口开小卖部多年的老李,对此了然于胸。作为家长,他很欣慰;作为老板,却有些肉疼:“他们搞了个‘三拒绝’,生意明显不好做了。”
  “三拒绝”,即拒绝零食,拒绝零花钱,拒绝家长无序接送。开展两年来,既培养了孩子们的良好习惯,也解除了不少家长“高接远送”之苦,还大大缓解了学校周围的交通拥堵,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欢迎。
  如何把口头上、纸面上的大道理,变成学生的日常生活好习惯?在“三拒绝”之外,淅川县还开展了“两操”(中学生的激情跑操,小学生的《弟子规》韵律操)“三大步”励志教育活动(读励志信、填成长手册、建立育人导师制度)及远足活动等,以体验为重点,实现活动育人。
  县教体局根据学校、学段、学生及季节月份特点,精心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月度主题活动,实现一月一主题、一月一活动、一月一特色、一月一教育。比如,清明节开展缅怀英烈活动;教师节开展尊敬师长活动;夏天开展德育夏令营,包括参观移民文化苑、看望慰问孤寡老人等;秋天组织学生下乡入户,参与秋收农忙,磨炼意志、体验生活;冬天开展德育冬令营活动,紧紧围绕动手能力和孝亲敬老,寓教于乐,学有收获。
  在记者的走访中,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表示,孩子身上的骄娇二气不见了,原来的“小皇帝”“小公主”,变成了家里的小帮手。淅川县第一小学学生刘颖淑的妈妈甚至感慨:“因为女儿的懂事,我变得更好了。”
  原来,由于婆媳矛盾,刘颖淑的母亲和奶奶经常争吵。有一天晚上,小颖淑很认真地对妈妈说:“奶奶年纪大了,即使错不在你,你也不要和她计较。否则你不开心,大家都不开心。”刘颖淑的母亲很感慨:“想不到女儿这么小,就这么懂事。”她主动向婆婆道歉,从此以后,婆媳之间再无争执。
  “小手拉大手”,淅川德育,不仅铺就学生的成长底色,更将芬芳从校园吹进家庭,吹散到社会的角角落落,以校风带起了家风、改善了民风、转变了政风。县信访局的一位干部介绍,由于种种原因,淅川县过去信访量很大,德育工作开展两年来,情况明显好转,2017年的信访量比2016年下降了140%左右,社情民风明显好转。
  结合德育工作,淅川县适时开展“两弘扬一争做”(弘扬移民精神、弘扬好家风家训,争做最美淅川人)教育实践活动,评选表彰了一批“最美师德标兵”“最美学生家长”“最美少年”等,通过树标杆、树典型,引导广大干部群众都来争做“最美淅川人”,形成了全社会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生动局面。
  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向上向善的清新风气,不仅为淅川增添了美誉度,也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契机。今年上半年,环中原2018自行车公开赛、首届“龙行中原”河南省全民龙舟大赛、省十三届运动会铁人三项比赛等大型体育赛事接连花落淅川。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淅川,正成为河南的一张重要名片。
  德为剑,斩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淅川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省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目前仍有贫困人口14874户、43238人,脱贫难度大,攻坚任务重。同时,淅川的在校生人数将近15万,占全县人口的四分之一,抓住这部分群体,就抓住了脱贫攻坚的关键。
  “咋能阻断贫困代际相传?主要靠教育。”卢捍卫表示,“只有把教育做好了,才能让一个家庭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志。淅川县委认为,让孩子们树立远大理想,建立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职责,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
  家有读书郎,脱贫有希望。2017年,淅川县考生罗梦龙勇夺南阳市理科高考状元,清华大学的招生老师登门时,发现这孩子是“寒门中的寒门”。家住上集镇罗寨村的罗梦龙,自幼父母离异,父亲又患上股骨头坏死,常年卧病在床,家里负债累累。高中三年,学校不仅为他免去了全部学费,还发放生活补贴。逆境中的孩子固然能够更早地成长,罗梦龙却更感谢高中时受到的德育教育:“感谢我的老师们,是他们让我懂得‘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成就梦想’的意义。我会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贫困生状元的故事成为淅川德育教育中的一个典型案例,激励着无数孩子,唤起了他们青春中的热血。淅川二高学生、盛湾镇一位贫困户的孩子全杰通就是其中之一。“以前贪玩不懂事,成绩也不理想。在学校组织的德育活动中,我日益明白父母为了我们付出多少辛劳,很惭愧很内疚,现在我学习非常努力,希望将来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也能报答父母。”他说。据班主任王文超介绍,入学时,全杰通在全县排名2000名开外,现在已经进入前100名。
  “贫困没面子,脱贫最光荣”“靠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命运”……日益深入的德育教育助力脱贫攻坚战,不仅在校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还在社会上产生了令人欣喜的“溢出”效应。老城镇黑龙庙村村民刘根太,原是个懒散的贫困户,在上初中的大女儿和老师劝说下,幡然醒悟,2016年承包20亩果园,今年杏李大获丰收,一举脱贫。同时,受到家乡感召,不少当年因贫困辍学、北上南下打工的淅川人也纷纷“回巢”创业,投身脱贫攻坚。大石桥乡西岭村人张云鹏,经过近二十年打拼,挣下不菲身价。3年前,他回到老家投资上千万元包下4000亩荒山种植经济林,带动全村30多户贫困户。“我有个愿望,让全村乡亲们都告别苦日子,让孩子们不再因为家里穷辍学。”
  一方面,以德育教育大力营造脱贫攻坚社会氛围;另一方面,淅川从硬件着手,想方设法改善教育条件,确保孩子们都能接受良好教育。
  近几年,在并不宽裕的财政条件下,该县筹措资金近5亿元、征地1900余亩、实施170个项目,新建、改扩建校舍近30万平方米、运动场地30多万平方米,按标准完善配套了教学设施设备。投资上亿元的思源学校实现秋季招生,投资2000万元的特殊教育学校完成搬迁,投资3。5亿元的新五高建设快速推进,城区学校布局更趋优化,均衡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
  为加大对贫困学生帮扶力度,淅川县专门成立了助学基金会,2016年以来共募集资金262。6万元,为2000多名贫困学生免除学费、住宿费186。6万元。同时,向社会各界发出爱心助学倡议书,广泛动员社会公益组织采取募捐、义卖、自筹等形式筹集善款,帮助数千名贫困孩子圆了大学梦。
  八百里丹江烟波浩淼,三千年楚韵源远流长。
  一人向善,生命充盈;一地向善,和谐美好。
  真善美的种子,在丹江两岸处处发芽;积小善如涓涓细流,已经汇成江河。对德育的执着追求,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淅川的生动实践,也必将汇聚起振兴渠首的强大力量。(记者 高金光 周岩森 归欣
  原标题:护一库清水正一方风气——以青少年德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淅川实践

责任编辑:孔峤峤
标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