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探索创新“政校医社”四方共建模式

来源:中国社区报 发布时间:2024-04-10 09:03:59
  在“健康中国”国家战略背景下,卫生健康理念逐渐从以“治疗疾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浙江省杭州高新区(滨江)联动浙江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位教育中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浙江省心基金会,启动医务社会工作“四方共建”服务平台,推出“儿童医务社会工作”特色服务,构建“医疗机构与公益机构联动,医护人员、医务社工与志愿者协同,患者、家属、社工和医院四方受益”的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样本。

  以“政”引领,激发“系统化”发展动力

  政策先行,锚定发展方向。出台《关于推进“国际滨”高水平社区治理的实施意见》,初步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人才使用、机构建设等政策体系。承办杭州市社会工作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研讨会,推动高新区(滨江)成为社会工作学术高地。创新“校地合作”模式,开办“国际社工学院”,落地杭州市首个社会工作名家督导室,为全区社会工作站(室)建设、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育及品牌打造等方面提供专业支持。

  选优配强,组建专业队伍。建设专业化、本土化、职业化医务社工队伍。孵化专业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中心1个、社会工作研究中心1个,聘请10名社区工作者、高校志愿者、医院社工为首批医务社会工作者,并为街道社工站定向招录专职社工12名。出台《杭州市滨江区社会工作专业督导人才选拔和管理办法(试行)》,聘请7名医务社会工作专家为首批医务社会工作督导,培育社会工作市级督导助理10名。举办全国医务社工人才培养班(杭州站),搭建医务社工技能和知识交流平台,提升医务社会工作者实务能力。

  赋能增效,强化项目支持。以“小项目”为抓手,撬动医务社会工作共建基地,提供“大服务”,先后承接“康乐无忧”医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护佑未来 共商社治”创新治理项目等市、区、街道三级服务项目,开展患者家属支持体系建设、社区义诊、困难居民陪诊等专业服务。

  以“校”提能,坚持“专业化”发展路径

  以学促干,注重人才培育。联合浙江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位教育中心,通过建设实习基地、开展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建立医校联合培养机制,探索医务社会工作教学、实务、研究一体化推进的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路径。注重实务训练,在课程体系中创新融入项目式实践教学,依托高新区(滨江)“护佑童馨”实践基地,指导学生孵化专业项目策划与服务,培养研究与实务复合型医务社会工作人才。

  着眼国际,引领实践发展。推动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与国际前沿研究深度融合,对罕见病儿童、肿瘤儿童等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深度调研,促进医疗模式从传统的“疾病治疗模式”向“整合性健康服务模式”全面转变。运用随机对照试验、行动研究等研究方法,对现有及引进服务的有效性进行动态科学评估,促进研究成果“本土化”转化。

  提炼经验,做好政策倡导。模式实践与政策倡导双轨并行,依托“政校医社”四方共建模式的实践基础,以高校为专业指导,转化先进理念和创新方法,为政府优化政策提供可行建议。联合高校发布浙江省首个《医务社会工作蓝皮书》,明确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方向、行业标准及服务内容,为全区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规范性指引。

  以“医”促践,探索“标准化”服务模式

  驻点轮训,健全工作机制。建立“驻点轮训+开展服务”进阶式工作机制。第一阶段,安排医务社工进行驻点轮训,了解医院基本情况及各科室工作,熟悉就医流程等基本业务。第二阶段,通过协助医生查房等日常工作与患儿及家长建立关系并进行需求调研。第三阶段,针对心理疏导、亲子沟通等集中性需求,运用个案、小组等专业工作方法为患儿及家长提供专业化服务。

  优化实践,创新服务模式。总结服务经验,提炼服务模式,形成以“患儿社区康复支持计划”“家长社区互助计划”“医务志愿者提升计划”“医护工作人员社会支持计划”为主要内容的“四叶草”工作品牌,获评杭州市首届(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优秀社会工作服务项目。

  专业赋能,提升实训效能。依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专业优势及实践平台,建立医务工作实训基地,举办“以病人和家庭为中心的儿科医疗照护”培训班,发布儿童医疗辅导培训项目,有效提升医务社工、医务志愿者在改善就医体验、促进医患沟通、提升患儿及家庭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实务能力。

  以“社”联动,创新“品牌化”实践样板

  搭建平台,发挥“实体运作”实效。建设长河街道钱潮望涛社区“护佑童馨”驿站,为前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就医的患儿和家长提供等候、休憩、咨询的场所,并配套开展儿童群体心理关怀、兴趣培养、学习交流等服务。通过“五社联动”聚合力,“护佑童馨”驿站积极链接辖区社会组织、企业、基金会等资源,为困境患儿家庭提供援助,累计筹集善款3万余元。

  创新服务,解决“异地就医”难题。启动“护佑童馨·邻安小家”项目,以大病患儿及其家庭为中心,以医务社工为纽带,为患儿及家长免费提供临时住宿及生活帮助,并提供基于社区照顾模式的异地就诊大病儿童家庭支持服务,形成覆盖就诊生命周期的社会支持体系。“邻安小家”设置餐厅、厨房、独立卧室等空间,为家庭提供临时住所。

  链接资源,建立“医社联动”机制。打造“医院+社区+医务社工+志愿者”跨专业服务模式,探索建立“医社联动”机制,扩大服务半径,链接惠民服务,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社区集聚。邀请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专家和医务工作人员定期驻点社区坐诊,满足居民群众“家门口”的名医诊疗需求,累计为居民开展名医义诊、健康科普知识讲座、儿童医疗辅导等服务200余次,服务居民30000余人次。

责任编辑:苏田
标签:合作共建,为民服务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